主页 详情

《疲劳的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_蒋丽,殷劲主编_96185038_9787564743574

【书名】:《疲劳的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蒋丽,殷劲主编
【出版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7
【页数】:490
【ISBN】:9787564743574
【SS码】:96185038

最新查询

内容简介

绪论

一、疲劳及其研究

(一)广义疲劳的概念

(二)疲劳的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三)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三、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历史和进展

四、运动性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发展展望

第一章 “运动性疲劳研究”探新

一、“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再认识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的“点”与“过程”之疑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设计

(三)研究结果

(四)结论及后记

三、运动性疲劳机制研究中的“测不准”之争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设计

(三)研究结果

(四)结论及后记

四、统一运动性疲劳机制研究“模型”之构想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设计

(三)研究结果

(四)结论及后记

五、运动性疲劳的“Ach量变理论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设计

(三)研究结果

(四)结论及后记

六、运动性疲劳的“外周多层次疲劳理论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设计

(三)研究结果

(四)结论及后记

第二章 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运动性疲劳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经典学说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二、运动疲劳与生物电活动

(一)动作电位相关因素的变化

(二)运动疲劳与肌电

(三)运动疲劳与脑电

(四)运动疲劳与心电

第三章 成都体育学院对运动性疲劳的部分研究

一、成都体育学院有关中枢疲劳的新研究

二、成都体育学院有关内脏疲劳的新研究

(一)运动性疲劳状态下不同器官结构和功能的重塑

(二)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

(三)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手段研究

(四)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效果评价

三、成都体育学院有关运动性外周疲劳的新研究

(一)大鼠负重游泳的运动性疲劳模型的建立

(二)糖酵解供能为主的运动条件下,大鼠负重游泳运动疲劳机制的研究

(三)糖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条件下,大鼠负重游泳运动疲劳机制的研究

第四章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研究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一)传统概念

(二)现代概念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一)按疲劳发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特点划分

(二)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三)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划分

(四)按运动方式划分

(五)按机体对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应答情况划分

(六)按疲劳发生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一)中枢疲劳理论

(二)外周疲劳理论

(三)神经-肌肉接点疲劳理论

(四)综合性疲劳理论

四、运动疲劳的判定方法

(一)运动生理学判定方法

(二)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化学检测评价方法

(三)中枢疲劳的判定方法

(四)外周疲劳的判定方法

(五)离子代谢系统疲劳的判定方法

(六)综合性疲劳的判定方法

(七)其他判断方法

五、成都体育学院在运动性疲劳机理方面的研究

(一)大脑中枢疲劳的三维结构研究

(二)外周多层次影响的疲劳理论研究

(三)运动疲劳的乙酰胆碱量变理论研究

(四)运动性疲劳的实验模型研究

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研究

(二)成都体育学院的一些研究

七、运动性疲劳产生的过程

(一)运动疲劳产生过程的设想

(二)运动疲劳产生过程中的动物模型

(三)运动疲劳产生过程的各指标研究

八、结语

第五章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理论及其方法研究

一、运动性疲劳的医务监督

(一)良好的运动环境

(二)合理的营养

(三)科学的训练(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四)加强医务监督的组织

二、运动性疲劳的日常消除(恢复)理论及其方法研究

(一)教育学手段的“消疲”作用

(二)运动性手段的“消疲”作用

(三)“生理及营养学手段”的恢复理论及其方法研究

三、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康复学理论和方法

(一)静止性休息

(二)积极性休息

(三)物理疗法

四、中医学消除疲劳的理论及其方法研究

(一)运动疲劳的中医辨证及理论基础

(二)中医消疲方法及其机制(理论)

(三)中药消疲组方及其机制(理论)

(四)基因芯片技术的运动性疲劳恢复(消除)的研究

五、“超量恢复的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探新

(一)糖酵解供能条件下“超量恢复区间”研究

(二)糖有氧供能条件下“超量恢复区间”研究

(三)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真假超量恢复区间”研究

(四)“训练恢复能力”研究

第六章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运动时的能代特点、运动性疲劳特点及其运动中有无氧能力训练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一、田径(100m、400m、3000m、马拉松跑)

(一)100m、400m、3000m、马拉松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100m、400m、3000m、马拉松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100m、400m、3000m、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100m、400m、3000m、马拉松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二、游泳(50m、200m、1500m)

(一)50m、200m、1500m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50m、200m、1500m游泳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50m、200m、1500m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50m、200m、1500m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三、自由体操及健美操

(一)自由体操及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自由体操及健美操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自由体操及健美操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自由体操及健美操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四、自行车

(一)自行车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自行车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自行车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自行车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五、篮球

(一)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篮球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篮球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六、手球

(一)手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手球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手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七、水球

(一)水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水球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水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水球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八、排球

(一)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排球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排球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九、足球

(一)足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二)运动时机体的供能特点

(三)足球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能(有氧、无氧能力)特点及其训练方案

(四)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五)足球运动员训练、教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十、网球

(一)网球运动场地及其规则

(二)网球供能特点的认识

(三)网球体能训练

(四)网球运动员疲劳原因

(五)网球教学、训练和锻炼的注意事项

十一、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一)乒乓球运动场地及规则介绍

(二)乒乓球供能特点的认识

(三)乒乓球体能训练

(四)乒乓球疲劳的特点

(五)乒乓球教学、训练和锻炼的注意事项

十二、羽毛球项目

(一)羽毛球运动场地

(二)羽毛球供能特点的认识

(三)羽毛球体能训练

(四)羽毛球运动性疲劳

(五)羽毛球教学、训练和锻炼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不同环境中运动时机体运动能力、运动性疲劳的特点及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一、高原环境中机体运动能力、运动性疲劳特点及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一)机体在高原环境中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二)机体在高原环境中运动疲劳的特点

(三)机体在高原环境中教学、训练、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二、低寒(例如南极、北极)环境中机体的运动能力、运动性疲劳的特点及其运动

(一)机体在低寒环境中运动能力的的生理学基础

(二)机体在低寒环境中运动疲劳的特点

(三)机体在低寒环境中教学、训练、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三、高压(例如潜水等)环境中机体运动能力、运动性疲劳特点及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一)机体在高压环境中(潜水时)的生理学基础

(二)机体在高压环境中(潜水时)运动疲劳的特点

(三)机体在高压环境中(潜水时)教学、训练、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四、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运动能力、运动性疲劳特点及其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一)机体在高温环境中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二)机体在高温环境中运动疲劳的特点

(三)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教学、训练、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