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详情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下》_门岿_80405598_7800023885

【书名】:《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下》
【作者】:门岿
【出版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时间】:1991
【页数】:2769
【ISBN】:7800023885
【SS码】:80405598

最新查询

内容简介

前言页

上册

史记

黄帝功业

帝尧禅让

大禹治水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君主世袭

亡国之君--夏桀

商代名相伊尹

网开三面

商汤伐夏桀

伊尹放太甲

盘庚迁殷

傅说为相,天下大治

酒池肉林、荒淫无度

炮烙之刑

殷代三仁

公刘兴周

古公亶父施仁政,民多归之

周文王的政绩

八百诸侯会盟津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马放南山

周朝的分封

周公摄政

营建洛邑

成康之治

周穆王征犬戎

周厉王好利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幽王宠褒姒

平王东迁

问鼎中原

韩、赵、魏三家分晋

五羖大夫

穆公厚币迎蹇叔

晋遇旱灾,求援于秦

报食马之德

秦晋崤山之役

秦穆公智得由余

渡河焚船

秦穆公崤山设祭

《黄鸟》之诗

申包胥秦庭之哭

秦孝公改革

武王举鼎绝膑

秦王政即位

尉缭评秦始皇

郡县制及车同轨书同文

李斯撰写的泰山刻石文

徐市求仙

秦始皇博浪沙遇刺

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秦始皇焚书

建阿房宫

秦始皇坑儒

始皇帝死而地分

修建骊山墓

赵高指鹿为马

望夷宫政变

子婴诛赵高

项羽学万人敌

彼可取而代也

范增说项梁

破釜沉舟

壁上观

项羽坑秦降卒二十万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竖子不足与谋

衣锦还故乡

西楚霸王

纪信救汉王

宁斗智不斗力

鸿沟为界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乌江自刎

司马迁论项羽

刘邦斩蛇起事

拥立刘邦为沛公

刘邦摄衣谢郦食其

刘邦约法三章

刘邦伤胸扪足

刘邦即位汜水之阳

用人杰而取天下

刘邦大风歌

汉高祖临终之谈

汉高祖拨乱反正

承敝易变

吕后

人彘

吕氏家族掌政

司马迁评孝惠高后之时

周勃跪上天子玺符

废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汉文帝废除诽谤罪

汉文帝废除肉刑

汉文帝减免田租

汉文帝与匈奴和亲

节俭为天下先

以德化民,海内殷富

上求神仙下多妄言

十二诸侯年表

耳食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变)

当世得失之林

缘人情而制礼

礼者养也

司马迁论《雅颂》之声

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

咎生穷武之不知足

劳民不可烦

司马迁论孝文帝

无其德而用事者

窦太后治黄老言

都江堰

郑国渠

龙首渠

《河渠书》的成因

汉初经济凋蔽状况

汉初抑商政策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吴邓钱布天下

卜式输财助边

非独羊也,治民亦独是也

腹诽之法

杨可告缗

柏梁台

文身断发

延陵季子

剑系冢树

夫差国丧身亡

姜太公钓鱼

太公治国

齐桓公之得位

齐桓公任管仲等

齐桓公始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不用管仲言

尸虫出于户

齐太史秉笔直书

田氏代齐

周公待士之心

周公诫成王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公室卑,三桓强

《甘棠》之诗

苏秦为合纵之长

燕昭王礼贤郭隗

燕太子丹

卫武公佐周平犬戎

箕子佯狂

微子逃亡,肉袒面缚见武王

《麦秀之诗》

剪桐为圭,叔虞封唐

曲沃桓叔

申生自杀

垂耳不自杀

唇亡齿寒

退避三舍

三赏之后且及子

报恩救宋以定霸业

晋文公黎霸

祁傒举人

楚成王请食熊掌再死

一鸣惊人

在德不在鼎

楚平王听谗言疏骨肉

画蛇添足

卧薪尝胆

范蠡与大夫种书

大富翁陶朱公范蠡

郑桓公

段叔之乱

郑相子产

周穆王赐造父赵城

赵氏孤儿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触龙说赵太后

魏文侯受诸侯称赞

魏文侯择相

孟子见梁惠王

陈筮使秦

田氏收买人心

齐威王治齐,人人不敢饰非

稷下学士

田单破燕军

孔子见老子

齐景公问霸于孔子

孔子闻韶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为鲁相

招摇过市

丧家之狗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荷蓧丈人谓孔子

孔子厄陈蔡

一以贯之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名正言顺

举直错枉

孔子整理《诗经》

韦编三绝

教育家--孔子

举一反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

循循善诱

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作《春秋》

后世知丘罪丘凭《春秋》

至圣孔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吴广为天下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泽乡起义

张楚王

天下响应陈涉

庄贾杀陈涉

仓头军

伙涉为王

存亡在所任

萧何独收秦律令图书

萧何专任关中事

萧何,功人也

萧何置田宅

曹参为齐相无为而治

萧规曹随

击秦始皇博浪沙中

孺子可教矣

忠言逆耳利于行

封留足矣

欲从赤松子游

不能以貌取人

魏无知举陈平

陈平纵反间于楚军

伪游云梦擒韩信

解平城之围

平诸吕之乱

周勃与周亚夫

梁孝王筑东苑

管仲

知我者鲍子也

衣食足而知荣辱

知与之为取

晏婴躬行节俭

老子与其所著《道德经》

道不同不相为谋

庄子及其著作

申不害为政,国富兵强

韩非及其著作

李斯妒韩非,韩非遭陷害

司马穰苴

人微权轻

三令五申

庞涓与孙膑

在德不在险

吴起为楚相

伍子胥奔吴

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

甘居陋巷的颜回

朽木不可雕也

割鸡焉用牛刀

子夏

促膝谈心

取信于民

家给人足

致力于合纵的苏秦

张议凭辩才取相位

甘罗十二岁事吕不韦

白起与王翦

孟子及其著述

荀子及其著述

鸡鸣狗盗之徒亦有用场

毛遂促盟

魏无忌食客三千

春申君为楚相

范睢入秦

范睢荐蔡泽

乐毅伐齐

完璧归赵

将相和

火牛阵

屈原明于治乱

《离骚》之成因

奇货可居

关于《吕氏春秋》的写作

士为知已者死

聂政刺侠累

聂政姊

风萧萧兮易水寒

图穷匕首见

李斯辞荀卿

李斯临刑

司马迁评李斯

魏王豹反汉

吕后伪诈诛彭越

鲸布被逼反叛

漂母赐食

胯下之辱

萧何追韩信

韩信拜将

背水陈

武涉说韩信

震主者身危

韩信带兵 多多益善

韩王信反

敢于直谏的周昌

郦食其说沛公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刘敬还报匈奴不可击

叔孙通制朝仪

季布不阿谀吕后

义士栾布

贤者重其死

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力主削藩的晁错

诛晁错,以清君侧

张释之力主法信于民

石庆之慎

垂涕恤狱

名医扁鹊

景帝削藩

关于灌氏的儿歌

死灰复然

飞将军李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冒顿单于

襁褓封侯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平津侯公孙弘

推恩以弱诸侯王

夜郎自大

司马相如赴宴,一坐尽倾

相如鼓琴文君知音

家徒壁立

文君当炉

后来者居上

齐鲁文化

汉武帝时的文化

秦博士伏生

汉博士董仲舒

“苍鹰”郅都

杜周办案

张骞通西域

安息国

邛竹杖,蜀布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天马

酒泉郡

蒲陶酒·苜蓿

大侠朱家

佞幸邓通

淳于髡使赵

善谏者优孟

优孟衣冠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分庭抗礼

乌倮,巴清富比封君

卓氏冶铁自得其乐

司马迁接受遗嘱

发愤写《史记》

汉书

班固论汉宣帝

鱼雨

求书、藏书、校书、编目

论儒家

论道家

论阴阳家

论法家

论名家

论墨家

论从横家

论杂家

论农家

论小说家

诸子十家

束缊乞火

汉文帝召贾谊

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一胫之大几如腰

投鼠忌器

秦何以亡也

枚乘以喻为谏

路温舒言尚德缓刑

苏武牧羊

李陵设宴别苏武

麒麟阁名臣画

东方朔绐驺朱儒

匿名迹远权势的张安世

西汉的学术

戴盆何以望天

司马迁被刑

人固有一死

成一家之言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班固评《史记》及司马迁

思子宫

朱买臣与其妻

终军弃繻

上林苑

公孙贺拜相

杨恽报孙会宗书

渭城令胡建

朱云折五鹿角

云敞之义,著于吴章

赵充国勇猛解围

都护之置自吉始焉

有所平反,活几何人

隽不疑治诈称卫太子案

多财损志

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贡禹感恩

奸邪不禁其原皆起于铸钱

官乱民贫

凡民有七亡、七死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公府不案吏

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翼奉议迁都

尹翁归治东海郡

张敞治冀州

盖宽饶为司马

冯奉世出使西域

匡衡言汉末社会风习

《论语章句》

持禄保位

何武为刺史

王嘉谈汉末监察之弊

扬雄其人

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

西汉末年的教育

班固论西汉的文化教育

朱邑葬桐乡

召信臣为太守,务在富民

昭君出塞

刘细君

改田制

王莽改制的流弊

班固著《汉书》

后汉书

光武起事

昆阳大捷

光武入洛,深得人心

光武有功不伐

令反侧子自安

光武诚心待人,降者皆服

光武即位

戒骄戒满长久之道

光武厌武习文

皇后之家不得封侯参政

政无大小得人为本

儒生讨论《五经》,皇帝称制临决

皇帝巡视,不许扰民

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皇后掌权之患

爱养子亦同自生

身为皇后衣粗疏

马后谨防外戚参政

新市、绿林之起

更始即位

赤眉之起

光武论赤眉

王莽之罪

蜀地物产与形势

刘縯威名震王莽

立刘玄始末

刘縯遇害

以蜂虿为戒

有功不傲,有宠不矜

顺应民心才能成功

妻儿皆丧终无恨

临死赠言壮气在

来歙坚守洛阳

招揽英雄,天下可定

兴者在德,不以大小

邓禹虽败,复能胜敌

军纪严明归迎者众

门第虽高教子学艺

君臣和睦荣辱不惊

考察测量以救众生

以德感人胜于用兵

救死扶生获得民心

恩德感异族,死后群相悼

汉代外戚

光武根基寇恂建

宽宏大度息纷争

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

施恩百姓乃当务之急

大树将军

光武诫部下要纪律严整

谦虚谨慎居安思危

大破隗嚣

建大事者不计小怨

人不知足得陇望蜀

岑彭大破公逊述

百姓奉牛酒让而不受

兵贵神速所向披靡

破敌之后可朝食

仗气裹创胜敌军

不战下城非众所及

坚壁清野胜顽敌

范晔概论中兴形势

谏光武综论天下事

声东击西敌胆丧

当奉牛酒待百官,不以贼虏遗君父

有志者事竟成

远征疏勒城,渴饮马粪汁

援兵无,粮食尽,英勇不屈

历尽艰险终还祖国

万死一生志节高尚

忘死为国家,身世却不幸

铫期重信义敢谏争

疾风知劲草

执法不阿上徇私

谶文多误时人

大义忘亲

与民分忧,民亦爱之

杜茂建屯田

豪强贵戚大多不法

光武用人之术

功臣不任职,爵禄长相保

光武功臣,图画云台

窦宪惧诛击匈奴

窦家横行,肆无忌惮

用之为虎,不用为鼠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妄自尊大,不足成事

男儿死边野,马革裹尸还

年已过花甲,慷慨请出征

上行下效,身重于言

卓茂待人忍让不争

加礼小宰,以招众贤

以德待人,感化为主

好德不好色,糟糠不下堂

初称茧栗犊,后呼名家驹

官吏奉法,律不可枉

选士以才行,不可凭阀阅

贵而还乡,依然恭谨

夫为高官,妻子种田

杜林节义高,刺客为之逃

古文尚书之流传

拾柴放牧,勤学不息

光武信谶,桓谭非之

坎坷不遇,品行愈修

贵戚敛手,以避二鲍

以义征讨,所向皆下

闭门者得赏,纳帝者贬官

不惧权贵,怒斥窦宪

政以得贤为功,失士为败

《太平清领书》

广招贤俊,不宜专用乡党

诚以待人,不欺幼稚

发兵复用虎符,为绝奸人诈伪

众人皆浊孔奋独清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手经珍宝众,单车布被还

私恩公法,两相分明

爱民天下宁,奢侈众心失

樊准论东汉社会风气

奢靡丧身,临死后悔

执法公正,不避豪强

身贵益恭简葬报国

跋扈将军

梁冀之妻

百姓莫不称庆

郑玄求学

古文经学之兴

乡称“郑公乡”,门号“通德门”

郑玄戒子之言

郑玄之功绩

郑众出使,守正不阿

专心于学,不通人间事

申公宪以极私恩

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东汉重儒,桓氏鼎盛

顺帝末年,局势动乱

拒婚公主,绝食而死

张奉识毛义志行

班彪续《史记》,作后传

班彪论《史记》得失

班固以著《汉书》险获罪

《汉书》之成

班固之死

比较司马迁与班固

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养马

为官多德政,老幼皆恋之

铲除贪官,吏治以清

奉公尽节,犹称有私

百官皆悚剽,唯意敢谏争

忠臣安国,专之可也

友道楷模

朱穆论东汉末年之时俗

上交不谄,下交不黩

刑法之用,务在宽详

班超投笔欲立功封侯

异域立奇功,欲还人留恋

吏士三十六,威名震西域

历经万苦,终定西域

久在绝域中,年老思故土

检举贪赃,不畏权贵

志意蕴愤,隐居著书

仲长统论东汉政治

桥玄慧眼识曹操

兄弟友爱,为世楷模

杨震辞金

生时无私,死亦慷慨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慷慨直言,以对宦官

张衡善机巧,制做浑天仪

张衡造候风地动仪

蔡邕写石经,学者竟观摹

闻声知情愫,“焦尾”逢知音

王允杀蔡邕

宁为刑罚加,不为陈君短

朝廷捕党人,史弼独拒之

皇甫规上书,自称党人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悬榻待贤才

百姓造反,罪在官吏

党锢之祸起因

党议之起

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

李膺气节高,天下甚倾慕

宦官虽贪暴,但畏李校尉

满门皆英烈,母子何慷慨

党人随意走,百姓破家容

“贾子”“贾女”

郭林宗深为士人倾慕

“月旦评”品题曹操

孔融十岁,妙语连珠

孔融智讽曹操

曹操积怨,害死孔融

黄巾起义

董卓之暴行

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

杀死董卓,万民欢庆

中原征战急,荆州独平安

五斗米道

皇帝恤民瘼,官员多循吏

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强项令

阳球以暴诛奸

东汉宦官之盛起

太后掌朝纲,宦官势愈盛

蔡伦性机巧,造纸千古传

战乱之中图籍被焚无遗

光武重经学,东汉儒生盛

弟子笑师懒,师嘲弟子顽

赵壹才气盛,长揖见公卿

祢衡裸身击鼓以辱曹操

二年离别会,千里如期还

未见生死友,灵柩停不前

世道昏不明,高士学狂生

至德感人深,浪子改从善

华佗医术高,始用麻醉药

华佗五禽戏,养身保健康

志同道合,举案齐眉

三国志·魏书

曹操破张绣

曹操论袁绍

曹、袁白马之战

曹、袁官渡之战

曹操凿平虏渠与泉州渠

曹操北征乌凡

曹操唯才是举

曹操平关中

董卓凶逆

董卓酷虐

袁绍忌害田丰

袁术强自称帝

吕布反复

吕布营门射戟

吕布门楼殒命

陈容仗义从死

公孙瓒之死

司马懿平辽东

黑山飞燕

张鲁与“五斗米”教

曹操论将

围城必示以活门

皇帝的报复

司马懿称疾避曹爽

高平陵之变

荀彧劝曹操迎天子

荀彧记曹操必胜袁绍

荀彧度袁绍必败

贾诩料敌胜负

贾诩为曹丕策划

王修不畜聚

邴原不许阴婚

崔琰冤死

毛玠廉节

王肃记司马迁

程昱料孙、刘联合

君臣知遇

郭嘉料孙策必亡

郭嘉料谭、尚必内讧

郭嘉劝曹操征乌丸

曹操深怀郭嘉

刘晔所料必应

刘馥治扬州

任峻屯田

杜畿治河东

郑浑劝农植稻

仑慈治敦煌

瑛丕羞辱于禁

李典不因私憾忘公义

许褚勇力绝人

虎痴

庞德战死

曹彰好为将

曹植善属文

曹植任性失宠

曹冲称象

曹冲啮衣救吏

蔡邕倒履迎王粲

王粲强记善属文

曹丕衔恨杀扬俊

王粲躁竞

韩暨造水排

高柔断狱

辛毗从帝射雉

满宠不宥阿贵

王昶陈治略

邓艾未显时

邓艾建兴水利

邓艾偷渡阴平

欲谋反者先诬人谋反

司马昭料钟会自灭

曹操悔杀华佗

杜夔知音

三国志·蜀书

张松说刘璋迎刘备

刘璋让成都

刘备之志

时人评袁术

刘备失匕箸

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刘备取蜀

刘备兵取汉中

刘备兵败猇亭

乐不思蜀

诸葛亮隐居隆中

隆中对

诸葛亮为刘琦策划

诸葛亮说吴抗曹

刘备托孤

诸葛亮论汉室兴衰

诸葛亮自陈

诸葛亮自贬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节俭

陈寿论诸葛亮

关羽挂印封金

关羽刮骨去毒

张飞威猛与义释严颜

张飞之死

赵云救阿斗

庞统论举荐人才

庞统非百里才

法正说刘备厚礼许靖

法正劝刘备取汉中

诸葛亮思法正

简雍巧谏

秦宓论文

秦宓文辨

董和清约

诸葛亮错用马谡

董允以正压邪

魏延语壮

魏延死于权势欲

杨仪为争权而死

蒋琬雅量

姜维沓中避祸关心国事

郤正论姜维

邓芝修好东吴

三国志·吴书

孙坚劝张温斩董卓

孙坚讨董卓

孙权授命治吴

赵咨论孙权

孙权遣将寻夷洲、亶洲

孙皓暴虐

吕蒙求专任

张昭直谏

周瑜劝孙权抗曹

周瑜火烧赤壁

鲁肃为孙权筹划

鲁肃劝孙权联合刘备

吕蒙白衣渡江

陆绩怀桔

陆逊夷陵破刘备

吕岱愿闻过

是仪俭约清素

晋书

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蒙蔽曹爽

高平陵事变

晋武帝致乱

白痴皇帝

永嘉之乱

王敦称兵

日近长安远

虎口脱险

司南车

博选民女入宫

不怕皇帝

晋武帝荒淫

贾后专权

膳食日费万钱

石崇王恺斗富

为美女得祸

有识之士不如意

名与岘山俱存

以济世为已任

《左传》癖

制图六原则

崇有论

金声玉振

形神俱美

位卑志高

豪言壮语

中书典掌机要

进善去恶

人之领袖

保持简朴本色

势族豪奢

贪婪无愧

暴君本性

晋军灭吴

山公启事

豪强横行

守财奴

一世龙门

口不言钱

大臣只顾自保

贪生怕死

王澄中计

杯弓蛇影

刚正不阿

不如桓灵二帝

九品中正之弊

执法不避权贵

南鹞北鹰

监司庇护豪强

屯田租税日增

居官必尽职

抨击门阀政治

青白眼

蔑视礼教

阮籍慨叹生不逢时

所谓的君子

未能免俗

“名教”即“自然”

“鬼”不胜人

不务正业

阮祖优劣

不信鬼神

无视贵族

玄风独盛

向秀闻笛

如此名士

城狐社鼠

出身寒族升官难

汲冢竹书

不以选才为务

“五胡”内迁

孙楚漱石

掷地作金石声

偏安江南

外戚各有喜忧

三定江南

南北士族矛盾

南方士人叛乱

分封宗室的祸害

狗尾续貂

祸起萧墙

皇权旁落

国之愚臣

不徇私情

不苟酷于大苟

书簏

枕戈待旦

以情退敌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智胜桃豹

祖逖壮志难酬

应该自强不息

世乱识忠良

昏君与奸相

赵牙“不敢死”

无显擅政

晋朝衰败的缘由

何至作楚囚相对

塵尾驱牛

消除谗言

权归庾亮

选官回避亲戚

士庶有别

肃清强盗

运甓励志

珍惜分寸光阴

清廉正直

骑猛兽安可中下

子代父改信

入幕之宾

南人任京职者少

京口之蠹

不能比圣世

三日仆射

腹中能容数百人

厌恶玄谈

知难而进

中兴靠人才

方镇堪忧

以严法治国

廉洁奉公

宽纵豪强

北伐志向难伸

不懂战略

不为虚让

做官为了发财

后起之秀

暗无天日

土断之议

豪族奢靡

刘母远见

不畏强暴

防止兵权出私门

建宫室不可谓能

唯知上贡

吴人蔑视北人

天下乏才

不巴结权贵

官大未必才高

官与钱污秽

殷浩北伐

咄咄怪事

临终仍忧国事

东山再起

临危不乱

大将风度

皇帝专用物

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

东床坦腹

迷恋江南

兰亭高会

书圣王羲之

不屑俗务

名士情趣

少年自负

从容不迫

功臣遭猜忌

夫人城

良史之才陈寿

秉笔直书难

圣人可望不可及

监察虚有其名

不向恶人屈服

靠勤奋成才

别无长物

王恭举兵内向

不可登枝捐本

二刘火并

三猛将讨桓

陈情表

杀身成仁

舍己救人

宁死不屈

父比子清高

洛阳纸贵

龙跃凤鸣

仕途污浊

奉扬仁风

妙语连珠

危语

阿堵传神

皮里阳秋

褚裒北伐受挫

不肯屈身郡府间

木人石心

曹魏遗民

金钱万能

避世隐士

枕石漱流之士

不为王门伶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归去来辞

提倡佛经

传译佛经

陶母封鲊

联姻兴家

雅人深致

织锦回文

蜂目豺声

王与马,共天下

王敦的野心

桓温平蜀

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树犹如此

北伐举步维艰

不臣之心

枋头之役

龙山落帽

元勋后人受排斥

贪名求利

张昌举义旗

苏峻之乱

孙恩起义

文武双全

池右蛟龙

蹄涔不容尺鲤

鉴识深远

石勒擒刘曜

石勒有自知之明

惨无人道

谪卒揭杆而起

冉闵滥杀胡人

分庭抗礼

慕容氏《家令》

草菅人命

暴君所讳

苻生残暴

打击氐族豪强

太平景象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不渡灞水,未见公心

一言之善,咸见礼异

姚兴崇佛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朕不知卿,亡也不亦宜乎

李特暴动

成汉独安

参合陂之战

含辛为泪

能人未必出中原

妍皮不裹痴骨

统万城

百姓驱逐王师

宋书

以身范物 百官奉职

简恕才能拯民

选贤与能

受终之期,思求民瘼

人神怨怒,社稷将坠

深存务本

国家兴隆在于得人

盛王圣世在于教学

民以食为天

详省律令,思存利民

谋珠前废帝

嘉谋直献,随即褒扬

观采民谣,问其疾苦

振维务本 在乎得人

律吕、宫商之由来

礼义固于金城汤池

执笏之礼

音乐以正风俗

言之不从受罚例

诸葛长民有异谋被诛

刘穆之克己奉公

王弘力主屯田

谢灵运不能防阃闱而免官

慎终如始无败事

檀道济立功被诛

诲晦不负宋室

蹈义福延,从恶祸至

王镇恶身先士卒

刘道济伤政害民

革命非一族事

誓死卫彭域

牢之敬宣谋袭桓玄

拔北城,南城自溃

长柯斧断铁锁

张兴世计破刘胡

义欣治政有方

谢景仁待客之道

崇贤、命士、量能审官而国家治

好洁成癖

谢方明治体不拘文法

立人先质后文

羊玄保议降吏民亡叛制

谢瞻讽谢灵运之臧否人物

钱不可废

肉刑不可复

蔡兴宗不背主

不宜亏根本以殉边患

不以越众为喜

酒醉伤身

古人重教

不与百姓争利

礼贤下士

临阵怯敌

刘义恭单马南奔

饮酒致疾

王献之书于羊欣之裙

殷景仁密表议朝政

沈演之参谋伐林邑

不宜以去职为罪

郑鲜之不阿奉高祖

立碑当名符其实

安边固守之计

治边之术

吉翰之刑政

杜骥谎言害姚耸夫

父纠子送官免连坐

何尚之察范晔欲反

谢灵运遍游永嘉山水

前呼后拥游深山

求湖为田

文宜五色相宣 八音协畅

势倾天下

不拘凡礼

善论政道 听者忘疲

范晔狱中受辱

袁淑拒弑逆

互相推诿

江湛与太子劭结怨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开谏致宁

危行不容于衰世

仁爱之情,人兽俱有

贪财求利,民不甚命

俗恶俊异,世疵文雅

天下之事,当与天下共之

既有富原,必有贫薄

流言谤议,在所难免

不以子贵为恃

沈攸之暴政郢州

孝子双泰真

颜竣嗔而与人官

钱货乱败 商货不行

朱修之为官清廉

宗悫设计破林邑

出其不意胜诸蛮

耕当问奴 织当访婢

顾顗之烧子券书

命里注定

杀人有数途,生人无一理

求才需要真心实意

宗越严刑御营阵

文士建武功

善终重于善始

邓婉贪吝,卖官鬻爵

喝醉胜过清醒

孔顗拒收不义之米

谢庄不为世祖开门

萧惠开耻作凡人

用马为友还债

不得行胸怀,虽寿犹天

抚慰将士 往无不捷

大义凛然

清整风貌

清正廉洁

王柳先生

隐逸沈道虔

酷吏之酷

南齐书

萧道成建齐

使黄金与土同价

郁林王乱政被杀

《考工记》竹简

豫章王待人宽厚

褚渊为官持重

王俭少有宰相之志

王俭自比谢安

垣崇祖水淹魏军

智斩桂阳王

陈显达兵败汉水

执法不避友

诏断众募

父子两骑大败数万敌兵

江谧父子为官苛刻

处世良方

不阿权贵

使死者不恨

检定簿籍

萧鸾大杀齐诸王

巧讽权贵

刘?不以高名自居

一代硕儒

萧子良为民请命

齐民有自断手足以避徭役者

齐高帝子孙朝不保夕

征讨巴东王

帝王子弟难以任重

旧衣胜新装

当断不断,终受其乱

唐寓之起兵新城

唐寓之称帝钱塘

“宰相无才,致有今日”

助纣为虐

三世不事权贵

以礼待人

谢朓之死

治国当执法

古代名流多有法学

涡阳之战

齐朝内讧失寿春

祖冲之造新历

指南车与千里船

山阴令善断真伪

宋明帝设司风令史

“罪高佛图,有何功德?”

笃志好学

丁氏热心助人

陈氏三女

重义轻法三人丧生

寒人典掌机要

梁书

政出多门,乱其阶矣

安置流民

主非尧舜何得发言便是

谋杀简文帝

居安不思危速败

引纳才士,商榷古今

景宗喜游逸

邓元起有大度

各为其主

克己奉公

邵阳之战

范云直言进谏

昼读夜诵

文高而政平

任昉就路决讼

谢朏出仕

已不言功

修筑淮堰

钟离保卫战

所取惟书

王泰让枣

改过自新

萧秀轻财爱士

狗不识主

只谈风月

留清白于子孙

执法不畏权贵

明山宾卖牛

陆襄为政深得民心

为官四尽

身先士卒

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清平守志

不以貌取人

但求读书不求迁官

恃才傲物

玄虚乱政

小人误国

深明大义

攻守台城

廉洁不谀

贵在将和

萧方等明心避祸

讨伐王僧辩

誓死赴国难

求瓜孝母

乞代父命

范缜孤贫勤学

不信因果

袁峻孤贫好学

钟嵘论诗

书淫

乔装卖书郎

隐士品分

亲而不党

宽恕待贼

施恩不图报

知足不辱

巧断盗牛案

何远耿直廉洁

武帝姑息养奸

武帝引狼入室

侯景乱梁

武帝自食恶果

陈书

后主以淫侈亡国

亡国之主多有才艺

君王为何多有始无终

陈代纲纪紊乱

周文育弃文学武

侯安都居功自傲

陈霸先识人

欧阳頠恪守信用

吴明彻救济乡亲

周铁虎临危不惧

秘不发丧

守财奴

侠御将军

对答如流

避利免祸

迁都之议

富妻不嫌穷夫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不辱使命

铁面无私

姚察遗嘱薄葬

仁者必有勇

化敌为辅

不苟且偷生

寒天寻母

还无行装

魏书

皇帝与托跋

贪财非长计

冰草涉河

匿盗释仇

存问周悉,叙用微能

擒寇不暇冠履

贵尚名位,祸败及之

立子杀母

衣食足而知荣辱

百姓足则君有余

君子济时

兵革渐息 宜宽徭赋

牧守当与国同忧

破除迷信

牛力互贸,私锄相偿

小儿以天子自居

治国先齐家

巡行州郡,严惩昏官

民不安业,牧守之罪

贪官与失督同罪

为政之弊莫过官商勾结

十一税,颂声作

集医采药,救护兆民

久任廉公,速黜贪残

诏令贫富相通

能静劫盗者迁治

均田制的起源

婚葬不要过礼

农时要月,释罪耕耘

虎狼残暴,勿复捕贡

教随时设,政因事改

广询以致治,博采以兴功

天下虽平不能忘战

三载一考,黜进宜速

敦农力田

哀贫恤老,王者所先

救治灾民

世宗幼有高尚之志

募勇招贤,议政华林

自古无不亡之国

皇后绔中匿帝免难

彭城公主谒帝言后乱

高祖遗诏杀后宫

太后抱幼主沉河

顺阳公迎显祖临朝

席间对答满座失色

不为天子一笑

阔桥利民

齐人树碑颂子华

吃榆叶贼

劝戒歌

设给过所,救饥贫人

高祖宽容待官

高祖迁都不卜

河间公两救帝

折尺量道

夜召不惧

元祯设计降蛮

不负人,何惧诳

缚虎斩将

元晖劝安居洛都

元虔善使矟

和戎之长策

边塞贸易

为子求师

舍王爵而入沙门

赤牛中尉

以酒制敌

时运渐谢,不复图全

高居公庭骂贼

论子产叔向得失

谏议可广视听

利国济民十条

刑罚得失,事关兴废

宜戒妨民害财

断北语,从正音

严母杖子

凤皇应德来,非为竹桐

王者依仗贤人辅

道生毁宅

古弼御前殴刘树

人为贵

取椹助军粮

为官宜思方略以济百姓

学士不必蓬头垢面

张昭饥年济民

事物可推而知之

厚待刺客

失驴耳,知贼至

以刀鞘擒劫贼

源怀执法不避故友

理世务当举纲要

立庠教儒道兴

景先苦学

景远存济灾民

书外也有学问

韦珍招蛮教蛮

无功知退

小安祖不独食

辛穆重信义

柳崇智获盗马贼

不与权贵结婚姻

高允劝帝勿兴土木

丧葬宜俭不宜奢

面谏者为忠

高允清贫过于古人

蔑视富贵

刘昞机勇当女婿

不以财利动心

李安世上均田疏

筑长城有五利

游肇断决方正

刘石经

崔挺敬人知让

龙道营观宇

不以美玉为宝

智获劫盗

赈给不惧获罪

积粟为治之先

史家与日月齐明

李平重儒教

置鼓楼防盗

崔公桥

道迁逃婚

思伯不骄

康生起舞,意在太后

跑步如飞

杨大眼威名胜关张

大枷镇豪家

利害使人不惧死

王者爱民之道有六

智擒马贼

迷而知反,得道不远

执法不避权贵

鹿悆以缣赔禾

祖莹好读书

拷羊皮断案

为国之道文武兼用

献之小杨墨而讥《离骚》

惟学可久恃

癞儿刺史

酷吏异途皆毙

隐逸者赞

子业不视母病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骆驼预知沙漠风暴

北魏桑田

北齐书

魏分为二

高欢劝勤政

北齐兴学校立石经

高洋荒淫无耻

齐末皇帝昏邪残暴

北齐败亡由人

厍狄士文家无余财

斛律金不以外戚取富贵

李元忠赈贷百姓

魏恺抗上不做官

高欢对士族不用急法

杜弼论刑赏

人死神灭

张耀好读《春秋》

酒有大乐亦有大苦

高氏大杀元氏

不畏豪强的御史中尉

崔暹忧国如家

扬愔轻财货重仁义

邢邵才华出众

魏收撰《魏书》

魏收借修史谋私

许惇理治天下第一

互夸门阀

冯伟不做官

儒者劳而少工

颜之推撰《家训》

崔伯谦行惠政

苏琼不收礼

齐末嬖幸干政

和士开势倾朝廷

周书

沙苑之战

西魏颁行新制

西魏依《周礼》建官

周明帝诏丧事从简

周明帝校书

北周灭北齐

周武帝克己励精

周宣帝淫乱不已

得其人则治

宇文宪十六岁任刺史

因时制宜政之上务

李弼少有大志

于瑾建议占领关右

三老论治国

西魏创建府兵制

西魏建国

王思政不营资产

达奚武不讲排场

治民先当治心

国君乃百姓之表

苏绰论尽地力

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

苏绰以天下为己任

苏绰论

北周设六官

宇文测感化窃盗

三教优劣论

韦敻嘱薄葬

申徽居官不谋私

唐瑾爱书不爱财

裴汉不巴结权贵

独立君裴侠

韩褒抑制富豪

裴文举不以利伤身

抑虬不孜孜营求衣食

薛憕不登世禄之门

乐运好直言

庾信作《哀江南赋》

泉企惩治豪强

沈重讲授三教

周武王周武帝异同论

乐逊论省造作

儒生不明时务

南史

临危不惧

苍梧王欲除萧道成

齐武帝错爱皇孙

郁林王恣意破财

东昏侯乱齐政

舍身同泰寺

治国当德刑并举

文武之道,守国所常遵

后主骄奢淫逸

全无心肝

徐娘虽老犹多情

张贵妃

后妃也可辅政

锦囊纳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战自溃

良材美器,宜在尽用

方外之士不宜规矩绳之

应尽用天下之才

玉昆金友

王晋平恐富求归

王敬弘教子

权重无防终致祸

两相对照

以水退敌

独木难支

正言得失,无所顾惮

事不画一,难用遵行

玩笑相戏

父识子笔

放铸之议

江敩移床远客

虽不知书,辞意甚美

以德为宝

典签权重

愿世世不生帝王家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奢侈者多败

庾杲之为莲幕

杯酒察真情

昭明太子仁恕

将军善诗

不为儒吏

夜定君臣之分

杯酒害三命

千万买邻

沈郎细腰

范缜不以家贫为耻

巧难王琰

拒绝卖论取官

韦睿用兵神速

江郎才尽

王僧孺让柰

谱学名家

刻烛为诗

人中骐骥

武帝欲纳侯景

天上石麟

藏食饷母

把鲍泉当马骑

梁元帝喜怒无常

杨氏贞洁不渝

忠义之道无常

为政有如居家

得金不昧

以清廉获罪

为政奇术

何远不巴结上司

治国如治病

恶不可长,欲不可纵

上行下效

人主不必事事躬亲

江泌逐月

越凫楚乙

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遂其高志

山中宰相

人各有志

习以成性

齐中书舍人位卑权重

罪有应得

三蠹

后主轻信孔范

侯景投石问路

梁元帝恼羞成怒

北史

无愁天子齐幼主

恭俭有福,傲侈招祸

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社稷之臣

农事为先

郡国立学之始

崔弘度严诫僚吏

待人宽厚

文武齐备,能济功业

治国之道有五

无片言矫饰

清官裴侠

此儿恬裕 有我家风

巧断人子案

为政之得

清郎与清卿

高延宗荒唐透顶

东魏有“四贵”

韩晋明一席万钱

北齐士族始任县官

王罴倡节约

裴政用法宽平

李铉刻苦读书

乐逊训导有方

黎景熙爱书居贫

今之学者,困于贫贱

南北文风不同

道义论

刑罚须有度

刘氏领兵英勇守城

洗夫人威震岭南

隋书

周静帝加赐隋国公杨坚

范台玫诚节可嘉

求草菜之善,旌闾里之行

澡身浴德

尊崇儒训

见善才必进举

更调律吕,改张琴瑟

官人不相敬惮,事难克举

求贤诏

劬劳为民诏

隋文遗诏从简办葬事

隋文帝务存节俭

隋文帝出巡恤民

营构宫室务从节俭

治国爱民诏

布政宜存宽大

幽枉必达诏

建设国家教育为先诏

隋炀帝诡谲而淫乱

考核计吏文迹才辞

帝王之气尽息

自矜而亡

炀帝不欲人谏

开皇盛世

隋文帝躬履俭约

申诉枉屈

学而成一艺

学者之蔽

分赏御侮将士

对国事不可顾私

皇后为害己者请命

高才命世不拘恒礼

白丁为柱国

为边患废寝食

处贵戒以奢,持满守以约

不累幽显,赐读《孝经》

“干笔”与“润笔”

克躬励己,精心好学

论乐

利民渠与温润渠

专崇德教

规谏不可加罪

励志守常

宠积骄盈,必致倾覆

玉浆泉

褒善畴庸

进贤受上赏

左仆射槐下听事

竭诚陈力,心迹俱尽

高颎议政被诛

以天下为己任

苏威劝谏不怒杀无辜

从悦违怒为大病

援笔立成,文如长河

天才胜于麒麟凤凰

包藏祸心,司命除其籍

吉凶由人,妖不自作

铜斗铁尺

载蒿赐盗

十羊九牧

劝农重谷

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

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

文武不备鲜济功业

致仕受几杖

选用平允

功遂身退

设学校,变风俗

劝学行礼

清素守常

多行无礼必自及

请广开献书之路

举用人才,先德后文

讷于言,敏于行

笃志于学

不积德终致灭亡

自诬受金纵贼

刘方以威惠治军

革除敬奉鬼神习俗

民夷悦服

不以公款效私

西河公簺

鹈翼之刺

谏以老牛享士

无劳饰让

良二千石

良政之法

请解所任

发奸摘伏

明习法令

才学兼著

八米卢郎

德为人表,行为士则

激浊扬清

守道居贫,清操逾厉

不隐功过

巧断两家争牛案

明断无双

开水渠,置屯田

拯救灾民

以水济水

法令明肃

直言极谏以明国法

不可亏法取威

送金不纳

杨素为国之患

为官暗于职务,应该免职

执法一心

不可妄杀

事君之道,有犯无隐

肉飞仙

廉正节概

除恶济贫

不得厚自矜伐

罪黜矜夸者以惩风轨

法律应该取信于民

民犹水,法令为堤防

兄弟友悌

莫与民争利

知人之鉴

遗囊归于失主

谨慎答对

奉法一心

劝善惩恶

求贤

执志不挠

为官廉洁

人尽其用

虞世基纵妻儿骄侈,受贿

王邵志学专固

杨玄感善察属吏

廉洁公正

迁陟旌善

“戴帽饧”改弦易调

教圣哲书以变风俗

焦通改过励行

政清若水

马暴人禾,司马酬值

赈济贫人

志存体国,爱养百姓

撤减俸禄,救济士兵

遏恶扬善

革除畏病弃亲恶俗

禁人在狱,心不自安

奉诏不敢有私

不循常规,绳之以法

以德化民

犯人非为难教

善化人者抚之使静

厍狄士文清贫自守

必慎所举

若选重官,必须参以众议

勿使朋党为患

房晖远博通经传义疏

刘炫论事繁政弊

刘炫论立州置官繁多

刘炫“五事并举”

文之为用

崔儦博览群书

宽厚待人

急人之难

韦鼎善治贼

断案如有神

旧唐书

唐太宗疑兵克敌

唐太宗平霍邑

唐太宗甘居卑宫

唐太宗遣散宫女

唐太宗品评隋文帝

唐太宗与故人言

京畿民生凋敝

治道不可忽

唐德宗罪已诏

唐宪宗以贤为宝

论帝王之务

皇帝鼓励谏诤

天下浮食者众

御史不报真情

唐宪宗重用方士

裴度谏宪宗言行一致

唐宪宗佞佛

天宝末可戒

科举舞弊

孱主令人痛心

贪官自立德政碑

兄弟三人操行不同

唐文宗提倡俭朴

唐文宗勤于理政

唐武宗纳谏

论佞佛之弊

唐宣宗好儒礼贤

大中之政

唐懿宗为善有始无终

黄巢建立大齐政权

唐将互相残害

劫后宫阙萧条

长孙皇后性俭约

勿以妾兄为宰执

长孙皇后奖忠臣

患太子德不立

“不可为我乱天下法”

长孙皇后遗嘱

兴唐女杰

不以私害义

丘行恭单骑救太宗

不可缘私滥赏

不可劳万姓而乐一人

不独为陛下

李大亮靖边安民

封伦说葬义

唐太宗剪须疗疾

唐太宗慧眼识敬德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

段志玄负矢振军威

君臣如鱼水,则海内可安

太宗悔过

法者,布大信于天下

君举必书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君臣一体,唯存公道

愿陛下使臣为良臣

魏征论亡隋之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劝唐太宗慎终如始

魏征论“十思”

魏征论危亡之由

魏征论思亡则存

宏规盛业在乎慎守

君子安不忘危

君子所保,惟在诚信

魏征谏太宗闻善悦从

慎于用人,安危所系

君子不能无小恶

魏征谏太宗善善恶恶

魏征谏太宗纳言

魏征劝止封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李安期谏唐高宗虚已纳贤

奢侈可以亡国

孔颖达解经喻明主

选贤授能,非材莫举

太宗闻谏而喜

太宗欲闻已过

马周谏太宗废世袭

节俭于身,恩加于人

黎庶怨叛,国无不灭

国之兴亡,在百姓苦乐

苏世长谏唐高祖不忘俭约

苏良嗣为政严明

唐高祖冀闻谠言

王言无戏

唐太宗罢修洛阳宫

柳范犯颜谏君

词不切不可以补过

柳泽论法度之乱

柳泽谏唐睿宗慎于赏罚

纲纪乱于宠幸

柳泽谏唐睿宗纳诲

富不与骄期而骄自至

规戒如药石

奢淫为危亡之由

李义琰不营美室

高宗直斥权臣

徐有功执法不挠

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用人之道

李昭德巧斥谀佞

君无民,无以保其位

百姓危,社稷不得独安

侥幸开,则贤者退

用人不可不审择

牧宰得人,天下大理

苏瓖不“烧尾”

苏颋不易臣节

忠臣不可以威惧

狄仁杰惩奸

狄仁杰辩冤

狄仁杰止暴安民

狄仁杰谏武后罢役

大才须大用

明主闻言

朱敬则高洁守正

高士之风

官爵者,公器也

娄师德器量宽厚

“见义不为,无勇也”

名义至重

宋璟戏谄臣

李元纮执正不挠

韩大敏雪冤狱

为官当救百姓之弊

韩休拒诏

言者无罪

张嘉贞不立田园

尹思贞秉公尽职

李又谏减徭赋

官职不可妄受

薛谦光不畏权势

宰相贻人口实

辛替否谏睿宗

论有犯无隐

刘知几论史才

王忠嗣善于治军安边

佞臣败国勿畜

李林甫阴险狡诈

昏君与奸臣

宰相不学无术

杨国忠颐指气使

杨国忠受诛

外族出身的名将

一代雄将李光弼

房琯只身赴蜀

诗人高适

治罪当别首从

科举头名交白卷

苗晋卿容身保位

严武恣行暴政

观察使不恤民苦

元载侈僭无度

唐代宗奉佛过当

杨炎以私败身

杨绾拜相人心自化

杨绾淡于财利

郭子仪功盖一代

谗贼与叛将

张献恭守正不屈

财之污人诚可诫也

刘晏善理财

贤臣遭诬陷

李巽精于吏职

薛平造福于民

唐德宗失于用人

李揆主考别开生面

裴縃对唐代宗

小人昧逆顺之道

段秀实守泾州

段秀实遇害

颜真卿智防安禄山

颜真卿临危不惧

国失贤则危

县令隐瞒灾情

韩滉与张延赏

王玙以左道登相位

李勉为宗臣之表

温州老妇

李抱真善养兵

李元素作御史大夫

李晟收复长安

李晟论直言极谏

李愿治夏州

奸相卢杞

治天下以民为本

朝廷当开言路

庸君与佞臣

李实推行苛政

皇甫镈其人

唐德宗之迷误可悲

以贡品谋求高官

品温才俊德薄

诗人李益

诗人李贺

选士古今为难

赵憬为相器度弘大

地理学家贾耽

陆贽谏德宗

武则天知人善任

论小人

论赏罚

李吉甫为忠厚长者

陆贽与贾谊

宫市

卖柴人所遇

田季安凶暴无比

田弘正儒雅朴素

张孝忠与部下同甘苦

治乱在于法制

军阀凶如虎狼

李元谅守陇右

李忠臣其人

李希烈草菅人命

严绶受劾

杜亚治扬州

于颀以柔佞升官

濠州刺史杜兼

裴玢公清苦节

唐德宗姑息贻患

杜黄裳宽厚待人

高郢掌选举

高郢奉法慎密

安边宜取和柔之策

唐宪宗评杜佑

杜佑撰《通典》

杜式方孝友

诗人杜牧

裴垍善于用人

足用系于俭约

李藩涂改圣旨

著作家权德舆

明君不忘规过

于休烈清俭好学

有德者葬逾薄

归登宽博容物

史官蒋乂

柳芳撰唐史

史家多坎坷

猛将马璘

史敬奉骁勇过人

薛存诚义不奉诏

卢坦为民受罚

论宽政惠民

吕元膺治蕲州

薛戎志操坚贞

薛放对穆宗

韦弘景抗旨

论杀人者减死

王彦威停职

武元衡代高崇文治蜀

宰相被刺

武儒衡守道不移

郑余庆贵而能俭

郑从谠知人善任

京兆尹权移宰相

韦贯之为人清正

韦处厚为相

路随置身朋党之外

韩愈苦学成名

韩愈谏停宫市

韩愈谏迎佛骨

韩愈提携后进

韩愈开一代文风

诗人张籍

刘禹锡等参加革新

刘禹锡在朗州

柳宗元文才出众

柳宗元患难助知己

柳宗元在柳州

李光颜身先士卒

乌重胤深得士心

出自行伍的名将

李诉用降将破敌

政之兴废,在于赏罚

忧惜百姓,岂可加罪

公物不入私门

郑覃谏穆宗勤政恤民

邦国安危,如人之身

韦仁寿治南宁

张允济智断牸牛案

唯受酒一杯

铛脚刺史

贾敦颐廉洁奉公

棠棣碑

田仁会廉洁勤政

田仁会逐女巫

景骏治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泽及后昆

潘好礼谏邠王

杨?惩暴

李尚隐秉公执法

李尚隐不受赠金

刘感以死全忠节

张巡裂眦斗强寇

纸上语,不足闻

文远讲经,听者忘倦

耻为乱臣师

欧阳询书法绝代

谷那律戏言谏太宗

萧德言笃学不倦

郭山恽诵诗谏中宗

员半千赈贫

诚信化人

百姓者,陛下之赤子

德以脩己,教以导人

知人为明,匡时为忠

玄奘西游

玄奘等翻译整理佛经

下册

新唐书

创业、守文孰难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

君比于金,臣为良匠

勿令人悔为不奢

为上易事,为下易知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

魏征论政

不忘布衣时

遗笏如甘棠

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

王珪谏太宗知恶务去

唐太宗召马周

崔仁师断狱无枉

天子不观史

人主不可自骄

徐有功冒死平冤狱

不可以私害公

狄仁杰解人之忧

长者之风

狄仁杰临难不苟

韦思谦刚正守职

未有无士之时

赏罚者军国之纲纪

魏元忠劝高宗用贤

魏元忠贬官

用者不才,人不效力

私不害公,天下幸甚

姚崇谏武后罢淫刑

用人不疑

卢怀慎清俭不营产

吾虽瘠,天下肥矣

李愬雪夜袭蔡州

张建封治徐州

为政贵知变

门第高者当自戒

圣人畏无难

令狐楚诫子薄葬

李藩豁达大度

王锷其人

于頔勤勉为政

君子同德,小人同恶

君王当近贤者远小人

元稹谏德宗严教太子

元稹论治乱之萌象

纳谏可以治国

不纳直言将招致祸乱

君王纳谏是万年大计

元稹劝宪宗纳谏

刘栖楚谏敬宗勤政

刘栖楚峻法治京兆

杨虞卿劝穆宗勤政纳谏

居安应当思危

谮人可恶

诗人贾岛

老母责子息众怒

舒元兴谏宪宗

李德裕禁“圣水”

唐敬宗信佛僧、方士

朋党误国

唐文宗无知人之明

卢钧行善政

裴坦的家法

孙偓为人通脱

韩偓荐相

李憕、卢弈以身殉职

不失节,死何恨

颜杲卿殉国

张巡气度清高

张巡不附权贵

张巡依法治豪猾

南霁云临淮求救兵

张巡用兵不依古法

甘苦与共,众志成城

忠义南霁云

刚毅雷万春

张、许、抗击叛军之功

庞坚、薛愿抗贼殉难

张兴义不屈节

献歌达民情

阳城不贡侏儒

执法应当持平

韦丹流惠江南

何易于引舟

何易于拒诏

孔颖达对唐太宗

恃才以肆必致灭亡

孔颖达讽谏得赏赐

欧阳通苦学父书

尹知章不问产业

元澹做药石

元澹慧眼识“阮咸”

王勃为文

李白醉酒为妙文

李白放浪不羁

“张颠”一绝

甄权神针

许胤宗巧治失语

张文仲精通医理

卢氏与婆母共患难

李畲母教子廉洁

武三思弄权

刘克明等以击球得宠

唐敬宗亲近小人

唐敬宗荒淫杀身

酷吏的根源

来俊臣之死

田令孜受宠乱政

请君入瓮

藩镇之祸

文成公主出嫁

“天可汗”

奸臣李义府

李林甫的手段

李林甫弄权

郭子仪的远见

旧五代史

梁太祖诏令灭蝗

梁太祖求贤哲

李罕之寇怀、孟、晋、绛

十三岁少年通史书

妇人之盛

鸱枭之臣

朱温诛氏叔琮

擒馘于万众之中

杨师厚矜功不轨

刘?守兖州

孙骘雅好聚书

因貌废诗

梁太祖善听医言

李克用善射

朱温谋杀李克用

梁晋潞州大战

梁晋柏乡大战

李存勖攻灭后梁

唐庄宗免税减刑

唐庄宗之亡

唐明宗减宫人,去省耗

唐明宗知过即改

张敷请复“八馆”

唐明宗诏免麹税

唐明宗开铁禁

唐明宗不以一马杀三人

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

唐明宗叹空养军马

史在德主张唯才是用

李克宁被诛

李嗣昭之死

猛将李存孝

李存进智造浮桥

王镕荒淫无道

史建瑭智胜梁军

盖寓善揣人主情

郭崇韬忘疲励力

唐庄宗渐务华侈

郭崇韬谏造避暑高楼

赵光逢清净寡欲

李琪善为赋

君王所重患者

苏楷常幸国家之灾

苏循拜殿

张全义治理洛阳

张全义妻明敏有才略

以先诉者为得理

王晏球与将士同其甘苦

五代军士黥面

朱汉宾善政惠民

淮上之风恶病者

李建及破连索船

安重诲之死

赵凤毁佛牙

梁现之死

张朗冒死救季父

姚洪忠义

马郁下笔成文

马郁?果

张承业不以公物为私礼

张承业劝阻李存勖称帝

张居翰敦本惠农

石敬瑭巧断军马食民粟案

石敬瑭愿作儿皇帝

石敬瑭拒收民力礼品

石敬瑭查灾减税

石敬瑭爱好《道德经》

史官论晋高祖

晋少帝下诏赈灾

晋少帝诏禁华奢

白团围村之战

晋臣反目不认主

契丹主进晋京

契丹主迁晋少帝于黄龙府

景延广不帝契丹

张希崇明断疑案

史三传

桑维翰招契丹为援

桑维翰拒以其子为郎

冯玉的“笑端”

马全节孝母爱民

张筠善夺而好施

唐庄宗不记前嫌

康福懵无所知

安彦威不以国戚自居

王权不使契丹

国之存亡,不专在行赏

张仁愿兄弟

尹玉羽性仁恕

苌从简勇壮

潘?脚

高汉筠以清白自负

郑玄素论五行以气

契丹重文士

契丹建辽

后汉皇帝刘知远自立

辽主自中原还本国

契丹屠相州

刘知远建后汉

京师大风雨

郭威反汉

郭威破汉都

李皇后止敛贷之议

刘审交无扰于民

冯道论刘审交廉平慈善

武汉球以掊敛为务

白麻答

史弘肇专行刑杀

王章巧立名目盘剥百姓

“合欢杖”与“随年杖”

二苏卖官鬻爵

苏逢吉侈靡

杜重威闭壁纵敌

郭威负气杀屠夫

郭威与士伍同甘共苦

军士拥立郭威

周太祖革除旧弊

周太祖毁宝器

周太祖祭孔

周太祖诏改皮革法

周太祖除租牛课

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周世宗简选诸军

周世宗诏诸臣尽言

周世宗北征契丹

陈桥兵变

王殷母严以教子

王守恩贪鄙

王朴上《平边策》

常思鄙吝

翟光邺去烦苛之政

李从严敬客利民

荆南主高季兴论唐庄宗

钱镠造钱塘江堰

杨行密治吴

桑简能奏请速断狱囚

新五代史

意深劝戒切,言信善恶明

唐明宗爱人恤物,有意于治

明者虑于未萌

五代可谓乱世

周世宗欲行均田制

朱友珪弑父皇自立

兄弟相残

刘皇后好聚敛

刘皇后嫉妒

刘皇后吝啬

李重美爱民惜物

“骑虎者,势不得下”

安重诲谏止滥杀

周德威生擒陈章

磨穿铁砚

桑维翰威屈张彦泽

苏逢吉滥为杀戮

“毛锥子”安足用

“肉台盘”

论“朋党之说”

论义儿

逸豫可以亡身

敬新磨妙语救县令

唐庄宗时伶人势盛

张居翰改诏免滥杀

论宦官

刘守光为铁笼、铁刷

韩建初不知书

论祸福

朱瘟弑唐昭宗

“拔钉钱”

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

五代之民其何以堪之

张希崇杀番南归

后晋义将

皇甫晖“破国”、“杀万家”

范延光反

杜重威胁迫部下降契丹

张彦泽“赤心为主”

赵思绾以人胆下酒

冯道刻苦俭约

“居安者患生于所忽”

何泽当马进谏

张允进《驳赦论》

李升收买人心

王衍年少荒淫

破祥瑞说

刘苛酷侈靡

论十国改元

契丹阿保机称帝

宋史

宋太祖非常人

英武宋太祖

陈桥兵变

定国号宋,封赏天下

刺马而悔

坦诚待臣下

太祖尚节俭

创业垂统之君

太宗其人

势如破竹灭北汉

王小波,李顺起义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澶渊之盟

泰山封禅

真宗幸曲阜

真宗被迷信所误

天圣赈灾

为人君,止于仁

宋英宗谦恭好读

上下宜协德交修

宽厚大度

帝女不应避舅姑之尊

百世之下,钦仰高风

宋神宗天性好学

诏令文武各举贤能

赈灾恤民

议行王安石新法

屡败夏人

夏人三十万寇边

事与愿违诚可叹

正风俗、修纪纲

黜课绩不实者

旧奸未尽,宗政益敝

宋徽宗之确立

立元佑奸党碑

安石配享孔子庙

靖康之耻

玩物丧志,逸豫误国

钦宗乱时即帝位

李纲京城御敌,金人索金割地

万人上书复李纲

金人胁帝北行

乱势难收,巽懦受祸

康王、邦昌留质金军

岳飞郾城大败兀术

岳飞下狱,金人猖獗

屈辱议和,奉银割地

岳飞屈死大理寺

施全道刺秦桧

昭媾和之心,弭边事之议

恬堕猬懦,坐失事机

高宗选储

孝宗破秦桧以予代相之谋

臣僚议官员升迁

孝宗意未遂而终

孝宗缓立储

意怠而业衰

赵汝愚等策拥宁宗继位

密斩韩侂胄

蓄奸必致事败

湖州民拥竑为帝

臣僚言致咎之征

赵范言往事之鉴

洪咨夔谏忌方来之忧

欲宽民力,必汰冗员

贾似道擅权

权移奸臣而误国

帝王致寿之道

苋镛言兵农合一

度宗诏令崇俭勤政

度宗之幸

李芾拒守潭州

宋之亡征非一日

为君之难

捃至于诗,其过微矣

天命未改,国法尚存

宋代的“李阳冰”

亲隙不可开,疑迹不可显

啗虎以肉,终必食人

兴利除害

以战为守

以前贤为师

知民利病

祸及忠义

为民兴利除弊

直言无罪

王溥好学

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死战

判案若神

取之易,守之难

心念西征诸将

半部《论语》治天下

刑罚岂以一人喜怒专之

严惩奸邪,民皆相庆

奖重恩深,卒成大功

曹彬出使不收贿

彬性仁敬和厚

宋太祖计取夔州

不欲令其子辱于父

破骨取镞,神色自若

异日富贵毋相忘

若拙贪进择禄

李谷为人

为国之要,进贤是先

安民固本

明行条例,禁遏诬罔

朋友之义

谏明宗八审

知士难

守道蒙福

宋太宗论治乱

李昉秉政不济私

李昉不市恩

吕蒙正不受贿

法贵有常,政尚清净

过则失体

法不可移,令不可违

昌言治河

刑法于国不可一日而废

违令获胜,胜过辱国

兵精将贤,四境可安

李谦溥论国策

民为万里长城

川决而防,焚溺患深

但见血山

赏罚不明,任非其材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善养其亲以招继迁

风波之言不足虑

士安荐寇准

恶以戒世,善以劝后

锄恶长善

刑有所不平

寇准用人不以次

捋须宰相

张咏讽冠准

奸邪,久之自败

赏须有自

有密启者,非谗即佞

王旦大度

鱼头参政

宴乐无度,非所以重朝廷

邪正之辩,莫大于置相

豪言动天子

有勇有德者常胜

居安要思危

百王之要道

朋党为朝廷患

明镐奖善惩恶

动静要相宜

盘盂皆铭

以献替为己任

询君子而得君子

荐贤助国之道

王政通而世清平

赐予不节之弊

命令数更之弊

上擢而自励者为俊杰

兵法不可不正

举笏击蛇

执法严明则得民心

见义勇发,严而不残

贾黯力谏广开言路

裁兵减用

明法如鉴

乐黄目论选宫

王元吉之案

颇牧在禁中

执法抗上

倡平法,杜奸邪

善识荐才

裁宫用,赏将士

任贤勿贰

韩琦画策御敌

王珪奸计误国

三旨相公

为政适人情

富弼救灾民

抗奸平冤

文彦博以计塞诬

抚羌定边

范纯礼论用人

问疑正法

执法不挠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铁面御史

真御史唐子方

电扫庭讼,响答诗筒

朋党论

大义谏逐贤

疾奸急盗

行新法

智退夏兵

君子无朋党

滕元发与百姓共患难

在谋不在众

巧断牛案

为民除害

高永能智勇双全

不可失信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上书引咎自责

广开言路为国排忧

平生所为,未有不可对人言者

澹然无所好

君主恃人心

与民奋战

为民解难

修河治湖造福于民

赏罚严明捕捉盗贼

整饬军纪

苏轼作文无定法

君子小人不可并处

人才难得

马默上书十事

沈畸抗权平民冤

轻举必贻后悔

明法判案

一箭退敌

以信退敌

和斌八阵破敌

唐恪水谏

巫说误国

迎合上意升官迅速

靖康之变

李纲力谏退金兵

壮士一去不复还

御敌三策

李纲论用臣如用医

孤军败金兵

以少胜多

宗泽义斩金史

不要以失废功

张浚威名遁敌

碎衣力谏

单骑降敌

岳军秋毫无犯 金兵争来降附

岳飞论马

岳飞用间弱强敌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尽忠报国”深入肤里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卤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刘锜大捷 金人震恐

虚心询受,士乐为死

弱者出战 强者继之

当以武功取富贵 焉用俯首为腐儒

可一不可再

赤心报国 誓杀金贼

魏胜义勇战金兵

魏胜创制战车炮车

下为私仇杀将 只为忠义报国

杨再兴舍生战敌小商桥

王九郎勇解海州围

上下协心 不战而胜

勇士中道殁 宋不克兴复

朱弁守节不屈

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

国不可一日无兵 兵不可一日无食

常同论朋党之祸

额员可减 司属可并

吴表臣献十策

君以为难,易将至矣

臣愿奉使,不愿割地

丰财者政事之本,节用省又丰财之本

不惟不敢 亦且不忍

纠正奸邪 不恤仇怨

某为国家计 岂为张公谋

彼为朝廷荐人 岂私我耶

赏善罚恶,号令必行

李浩风裁素高

袁枢为史官书法不隐

范成大修复通济堰

孝宗论理财与恢复

陆游为秦桧所嫉

陆游自号“放翁”

倪思直言谏主

牛皋杀敌

日用二千 安得不贪

深思致盗之由 讲求弭盗之术

雄镇一方,诸军之冠

人生在勤,以“稼”名轩

汪纲兴修水利

徐经孙不欺心获利

腕可断 词不可改

已欲作君子 使谁为小人

人臣无私交

革除敝政,遴选官吏

余玠因功获罪

生为宋臣 死为宋鬼

胡颖毁寺斩蛇神

不畏强御,执法如山

治官事当如家事

与国同存亡

文天祥应诏勤王

留取丹心照汗青

百废俱兴,军民皆安

臣不贪,陛下乃贫

忧子孙学行不进

孙子秀奋然除妖

不惧皇权淫威

如惊鹤不可笼絷

勤于农政,为民造福

外交使者的气节

锐于求志,厚于得民

哲人风韵

张洽智断冤狱

张洽为伸冤狱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王昭素的“纯质”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为社稷,不为做官

扫除乱政,与民更始

无事深忧,临事不惧

为贫而弃子者着想

大丈夫当自树功名

不屑与权贵为伍

梅尧臣论诗

文同诗、书、画齐名

秦观的人品与诗才

精通史学,编修史书

勤读苦学,百里求书

米芾拜石为兄

徐徽言大义灭亲

徐徽言宁死不屈

杨邦义视死如归

智阻金兵

求实不慕虚名

欧阳珣反和主战

正气凛然,赤心报国

朱寿昌判案如神

弃官寻母传美名

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爱心专一,至诚不渝

落难方见真情在

以诚交易,纯心待人

舟浮牛出

许希不忘师

庞安时医术过人

残暴外戚

不欲令宦官预政事

方腊起义

童贯畏敌

奸人无才 何以动人主

花石纲

章惇绝壁书名

杨球代书,号曰书杨

黄锷死于姓黄

与之共事,始知其暗

南人归南 北人归北

张邦昌僭逆

刘豫称帝

吴曦叛宋

抚宁之战

灵州之战

辽史

溪壑可塞而贪黩无厌

止负朕躬,尚可容贷

罚不当罪

宁称“孙”,不称“臣”

军国之务,爱民为本

“三失”之训

辽太宗之政绩

当执公方,毋得阿顺

杨继业之死

北宋向辽请和

辽制:以罪犯为使臣

修文德以致远

辽宋约和,利在国家

医卜、屠贩不得举进士

欲闻直言,以匡其失

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

道宗佞佛

辽代文字之祸

阿骨打出世

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

辽末,世局动乱

奸佞拨弄国势衰败

萧太后处死李处温父子

左企弓十罪

民有则我有

辽制:帝王之妹可掌国政

刑人不在君侧

传国玉玺自辽代失

淳钦皇后助辽太祖

萧太后雄才大略

钦哀皇太后阴狠

社稷大事宜早为计

文妃以诗讽谏辽王

辽皇后、太后多参国政

辽代尊孔

耶律倍的悲剧

知其不才而不教

辽之内难,与国始终

辽宫中见读书者则斥

惟圣知圣,惟贤知贤

韩延徽助辽汉化

韩匡嗣恃宠误军机

铁未朽,可释乎

长松自倒,非吾伐之

国强则其人贤,海巨则其鱼大

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

耶律屋质拥立穆宗

耶律吼轻财

自志其墓

玩世以避嫌

兄弟不知情者不该连坐

一代之宝--张俭

辽主爱打马球

王继忠知人

不举胜己者令人鄙

心无私则近佛

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推荐敢于顶撞自己的人

辽不重稼穑

耶律合住一言胜十万雄兵

耶律袅履善画

牛温舒智促宋夏之和

国宝臣

辽人习中医

辽道宗坚持辽国只有二姓

文才如此,必不能武事

耿介招忌

以已俸创长桥

忠臣惟知有国,不知有身

分别是非,不事迫胁

怀之以德,制之以威

掷骰取官

刘伸忠直明法

以狼牧羊,何能久长

为社稷计,何憾之有

恩赏明则贤者劝,刑罚当则奸人消

履霜,坚冰至

辽俗重武轻文

利己误人,非吾所欲

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寇盗多寡之因

史笔天下之大信

刮民无遗,必长厚敛之弊

得勿喜,失勿忧

入仕当以裕国安民为事

二逸

与其得烈女,不若得贤女

伶人敢谏

耶律、萧二姓之由来

金史

金之先

宽容得人心

金太祖体谅民情

金国名称之定

禁止同姓婚姻

金宋叔侄相称

劝农政策

金效汉制行科举

尊孔尚学致汉化

不分民族量才通用

转贤为虐不得善终

勿忘种田人

严惩谋私、怠情的官吏

伪装仁义饰淫恶

荐人才切忌嫉妒

虚心受谏

当官须为民请命

慎选官才

明君不干涉著史

处尊位更须思贫民

中央官吏须带头禁受贿礼

行廉政须取督察措施

富贵勿忘俭

不可忘记本民族优长

世宗俭食

执法从严不容说情

积粮以备荒

嘱臣切勿顺从昏庸之言

倡廉政须奖惩分明

选人尚廉能,不重资历

译经书弘扬汉文化

蔽贤有罪

承平尤须节奢侈

能言敝亦足嘉矣

官风不正导致民风衰变

红袄军此起彼伏

国家用人奚择贵贱

善待归降者

心术不正不堪用

奸弊害政岂可无视

既倡直言,讥讪何罪

夏金议和兄弟相称

皇亲犯法不赦

国难当头帝王亲恤将士

南宋不识唇亡齿寒之理

君王犹爱收礼

吾不能取天下财富私室

创女直文记祖宗事

不宜强索侨胞

一代宗臣撒改

因时制宜成一代之法

禁以良马殉葬

免除苛捐杂税

官府非养老之地

宗宁善运筹

韩世忠水战宗弼

苟利国家,岂敢私耶

宋政日坏不可仕

李成治军

信谗言逼走徐大刀

恃才讥讪招致冤案

张浩营建两京

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

执法无需顾皇面

军民争田绳以纪纲

有无直言为民者

无才之亲可予厚薪,不可予要职

鼓励反映民间疾若

史官实录以儆戒人君

否定逼供信,昭雪冤案

一人犯罪一人当,何必株连

人才显晦系于世道污隆

赏罚明,国乃治

宥死罪则乱天下法

失道之世不可仕

廉正不屈

临终的忠告

粮道不继,驱羊追敌

广开言路天下幸

游民从业社会治安

仕不尽心乃老奸

上诉之信不可返回处置

为政之术在于心正气平

纳谏者昌,拒谏者亡

忠国与媚君之别

李复亨明断公案

治末不治本国家岂可安

红袄军突起

奸佞复出为害更大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议和须以军事为后盾

配合协作,切忌旁观

国家兴衰治乱在于用人

朝廷正则天下正

攀比奢侈必亡国

兵将有隙安能御敌

道德与刑罚均为治世之具

正天下先正君心

强弱胜负都在变

不能正家岂能正天下

汴京封锁妻儿自食

遍设耳目刺探琐细

发明火枪

以兵得国,以兵失国

不可沉缅女色

张天纲忠金不屈

仲德引带集体殉国

宁死不屈

报国重于恤家

慕其名,冒死救援

只会内讧不会报国

马定国考证《石鼓》

书画名家任询

书法名家王竞

一代名士王庭筠

王若虚拒为奸相书功德碑

一代宗工元好问

杜时升始教伊洛之学

爱民莫浮夸

刑罚威虐则谗贼作

一有嗜欲,见制于人

恤民名医李庆嗣

元史

以少胜多战乃蛮

尊号成吉思汗

假道灭金用兵如神

宪宗军纪秋毫不犯

世祖责问滥杀无辜

改变策略置兵戍守

足食之道在于节约

滥施赏赐国库空虚

只为皇城壮观不管百姓死活

元仁宗不尚奢华

元仁宗拒奉承

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

元英宗坚定执法

创奎章阁,著一代经黄

刘福通颍州起义

元顺帝精于巧艺怠于政事

农桑是立国之本

赋税制度的制订

严酷的科差

通海运利国利民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皇后巧谏避免良田牧马

皇后动手变废为宝

君臣交心不忘祖训

崇尚节俭的皇太子

忠诚勇敢的木华黎

禁抢掠行径

从小知礼以帽为尊

灭金

远征欧洲的将军

三条成才之路

以炮石攻城为先

惩上救下得民心

不以私惠邀公赏

元代用印之始

神射手--黩尔杰

开发云南传播文明

尊奉儒士

少年丞相--安童

为官一世两袖清风

不为女色所动

老将的治军经验

掌握规律适者生存

中国第一位航海家

虎口抉舌

朵儿赤抗言贪暴擅杀

不受礼不行贿心自安

民心顺,福自来

劝君不贪酒色

国非民将何以为君

学识渊博的察罕

大义灭亲

千方百计解粮荒

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

至官先询民生疾苦

当取前代善恶为勉

赐姓改名而授官

敢于负责的父母官

元代文学家马祖常

回族书法家巙巙

论宋徽宗惟一事不能

当用之物何须弃

巧饰七星堂

元代的“晏婴”

文治武功不可偏废

驳牧地之议

振兴文治

反对扑买课税

杀贪官保良民

重建保州

珍惜图籍史料

智擒李璮

效马援视死如归

以仁爱之心待人

有功不独占,有赏不独享

略施小计解救乡亲

士兵只知将军令

临终遗言教子廉正

治国安邦韬略多

兵民分权回避至亲

县令慷慨解囊

直言敢谏不畏死

储小仓不如储大仓

学周公治天下

国与民相依存

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禁依官势侵民利

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汉人位居太保之职

规划定都、朝仪、国号

力战不可久,智取不可急

有而不为等于无

程朱理学的传播

为政要因循先王之道

知难而为方有成

慎言行才会少失误

明察秋毫何其难

奸佞以巧险得势

许衡善与人处

商挺有安民之策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

有所忍才能有所成

浑身是胆铲除顽凶

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

七十岁应当致仕

王鹗建言修史及立翰林院

奋然掷笔振袖而起

为学以穷理为先

慎重用刑,爱惜民生

人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治国之道在于法制

良言相劝

冒险为他人辨冤

李谦言治国之要

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四海一家方为正统

三至碑

刘国杰勇壮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

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杀无罪以求大官,吾不为也

曾使我家财物,何得问我

农家劳苦为何衣食不赡

尊孔之意何在

避好名之讥则不敢为善

俭以养廉,廉以养德

赵炳建言惠泽加于民

人心如印板

授时历颁行天下

郭守敬考正历法

在职官员应举人自代

学而有源,不可胜用矣

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

待人以今不以昔

国与民如同一身

省部实为根本

一蛇九尾与一蛇二首

未有争引咎归己者

治天下何为本何为先

何谓珍宝

何以知南人不可用

赵孟頫其人

应天以实之论

齐履谦教学

无故徙民 非国之利也

国家导人使言,不当罪之

古文大家姚燧

谦让为官

整顿纪纲以猎为喻

政出多门 古人所戒

恢复科举之议

不受门生拜谒

行使御史之责

治国需用法以辅治

政令应咨之于众

秦起宗以身化民

不可希一己之荣,遗百世之害

息事宁人避免冤狱

蔽贤诚所不忍

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王结论为相之道

主明,臣谏得用

杯酒释两才之嫉

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闻

虞集论科目之法

论人取心论文取道

政治以储材为先

史家心术为本

作文如用兵

民,本也

德才兼备之辩

大臣有忌汉官者

袭古之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

政务如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

孛术鲁翀笑傲帝师

王都中教化民俗

天子不当阅当代国史

破除迷信尊师重教

为饥民呼吁请赈

曹鉴的廉慎

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

汉化之斗争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

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学

许谦的学者之论

已有知,使人亦知之

读书千遍于已有益

胡长孺敢纠官贪

陈孚敢告逞威贪官

杨载论诗

韩性论科举文

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务

不可书者即不敢为者

为学必期措诸实用

欲民死则万锭可征

秦之弊政尚足法耶

名爵者,不得私与人

兄弟情深

元军抢掠之害

石明三勇杀五虎

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

善始者未必善终

盛世之途

人以为名言

蒙古新字

帝师之重

帝师之徒仗势作恶

西僧淫威

佛师耗资巨大,僧徒权利日增

欲一天下者,必在于不嗜杀人

天道好生

与子同列者何人

孙威的工巧与心计

火炮之威

刘元塑

元世祖遗箧

新元史

也速干智救成吉思汗

皇太后不受献不用亲

一箭中麋,毋曰自能

官军为民患,乃国贼也

皮囊藏兵为夫报仇

白翎雀与告天雀

俯仰不可强制

选官必协公论

著史书以为鉴戒

不得越级行文

卜怜吉歹宽恕待人

一言免西夏屠城之灾

挺身独奏,不害民媚上

蒙古、畏兀儿与汉学

官可免字不可署

敢于为民诉冤

救贤荐贤以良言劝谏

良言一句活千家

亲入闾巷抚济灾民

宽宏大量不计诬仇

恶鼓不鸣,新枹亦不能加声

不慕权贵不乞行赏

元世祖知人善任

民众怒杀达鲁花赤

百姓安则盗贼自息

人才相继登重山之门

詹士龙再修捍海堰

淫欲无度溺血身亡

不可用旧户籍定赋役

媚上急功使民冻死可乎

时务第一事曰:罢冗官

不告倒贪官不罢休

冗官之弊在于相互推责

儒吏兼通方可为政

治国当有法则作准绳

巧以指纹断案

岂可因马扰民

严格执法不滥加刑

打击海盗骚扰

红巾军起义之始

推广木棉种植

立门三日拜师求学

元初诗文名家

观车行泥中而悟书法

周人之急,代人还债

劝夫立志莫为人奴

侍母病榻三十年

明史

朱元璋为僧

朱元璋以才能服人

朱元璋渡长江

攻取太平

集庆“安民告示”

戒诸将

拒收宝玩

龙兴之谕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即吴王位谕

朱元璋濠州扫墓

戟门誓师

朱元璋命去雕琢奇丽

免租谕

废大逆不道及连坐诏

要在休养生息

毋肆焚掠妄杀人

《召贤士诏》

《免租税诏》

内臣勿令有功

明太祖不以元朝君主行献俘礼

儒士为武臣讲解经史

官吏犯赃者罪勿贷

《正风俗诏》

罢中书省废丞相

征用经明行修之士

考绩官吏

敬老

举练达时务之士

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明太祖举任年长有才德者

里中相助

建文帝下落

燕王朱棣起兵

白沟河之役

夹河之役

燕王陷都城

明熹宗时政治败坏

明朝行政建置

贤才,国之宝也

兴亡治乱之由在用人之得失

明代财政概况

明代的兵制

于谦创立团练

明代的“九边”

明初严禁官吏受赃

重罪犯要多官覆审

登闻鼓

成祖“靖难”后诛戮之甚

明朝特有的刑狱

明代的厂卫

魏忠贤党徒贯用的酷刑

明初求书

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入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明太学生家粮制的建立

得贤为宝

事夫之道

明太祖对太子的训谕

百姓刘鹏为太守对簿公堂

宁国公主驸马梅殷

郭子兴反元

韩林儿建龙凤政权

红巾起义及天完政权的建立

陈友谅杀徐寿辉

朱元璋火烧战船败陈友谅

明太祖毁镂金床

张士诚建大周政权

张士诚失败的原因

方国珍起义

丘楠说方国珍

明玉珍建夏

刘桢之谋

“天下奇男子”扩廓帖木儿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

明太祖流涕戮邵荣

明朝开国功臣“常十万”

论徐达、常遇春

兵在谋不在众

擅入民居者死

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

邓愈定抚州

邓愈坚守抚州城

邓愈严禁士兵劫掠

汤和筑沿海城戍

沐英攻取云南

沐英在云南的政绩

李善长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

李善长的经济措施

朱元璋请刘基出山

刘基的“征取计”

明太祖用刘基计大破陈友谅

刘基严以执法

刘基与明太祖议任丞相

霜雪之后必有阳春

刘基隐居拒见官

刘基与明太祖

得天下以人心为本

宋濂以汉武帝鉴戒明太祖

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佐命臣刘基、宋濂

傅友德平西蜀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声色货利无所好

朱棣设谋除吴高

功臣蓝玉被杀

论功臣被杀

言出而背之,不信

胡大海善用兵好士

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

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

陈遇超然利禄之外

陈遇的保国安民计

一纲三目--叶兑言取天下大计

明太祖以汉高祖自期

明太祖以汉初皇帝为鉴

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邪说害道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孔子始称“至圣先师”

李希颜严教诸王

萧用道为王陈八事

明开国时重师儒官

明代注重儒学教育

刘崧廉慎

明初重人才

集古暴君行事以观丧乱之由

吴琳去官为农

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

创制明代士子衣冠

正言务规谏,邪言务谤谀

明太祖撰《大诰》谕戒勋臣子弟

致治之要,在进贤退不肖

弹劾不避权贵

明太祖斥责教授经义不结合治世

一衣虽微,然是污行辱身之渐

廉吏徐均

青文胜以死为民请命

齐泰、黄子澄削藩之谋

方孝孺之死

不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人

“埋羹太守”王琎

明成祖赖群策群力得天下

内阁参与机务之始

明成祖谕六科诸臣直言

文臣得谥自胡广始

明仁宗勉大臣谏诤

学官许乞便地自胡俨始

明仁宗恐杨士奇受中伤

明仁宗纳谏引过

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

杨士奇宽以待人

明朝贤相“三杨”

政策损益贵适时宜

夏原吉治水

善于理财的夏原吉

李庆严治贪纵者

李季箎善辨冤案

杨砥的牧马法

陈济编纂《永乐大典》

蔺芳的筑堤法

周忱深入下层

周忱其治以爱民为本

黄福在交趾的治绩

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

刘江望海埚歼倭寇

“鲁铁面”

轩?身体力行矫奢汰

陈镒镇陕得军民心

《铁御史》李纲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明代巡抚之职

“冷面寒铁”的监察御史

周新微服查贪吏

况锺治苏州

国子监众生为师鸣冤

严师李时勉

以古证今切正时弊

谢铎兴办教育

营建北京民生多艰

仁宗引过劝大臣直言

明代宦官之盛自宣宗始

兵不在多,在于堪战

教育贵明体适用

官不在众,在乎得人

宦官十害

法者,天下之公

朝廷当言而有信

邝子辅教子廉正

土木之役失败的原因

明成祖调查建文帝下落

于谦智止朝班之乱

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

徐有贞治河不求近功

农民起义巾帼领袖唐赛儿

李贤的正本十策

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彭时的政本七事

正直的铨官王翱

善于理财用人的年富

王竑朝廷之上击奸党

王竑救灾有方

余公渠

两广总督朱英与韩雍

水之方圆,盂实主之

为人刚正,严于律己的罗伦

欲不可纵,渐不可长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

武宗时宦官“八党”

刘健等请诛“八党”

足国在节用

孝宗时三贤相

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善类

李东阳以诗文书篆供给日常费用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善任贤才的王恕

马文升禁子做京官

刘大夏戍极边,父老携筐送食

刘大夏为外国所重

明贤君孝宗

刘六、刘七起义

陆崑昆劝武宗远奸臣

蒋钦三上疏三受杖

杨廷和裁革冗员

杨廷和谏明世宗

博学的杨慎

遇难不惊的王思

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

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张原上疏遭贬谪

曹嘉私自品评官吏遭贬斥

严讷使铨政一新

读书不辍的孙交

曲卧“神楼”的刘麟

蒋瑶扬州接驾

“阳明学”的创立

夏言《绝壅蔽矫诈之弊疏》

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

杨一清上防边四策

受父拷打的知府彭泽

郑晓破倭寇

刘天和治理黄河

吴岳招待苏州知府

欧阳铎议均徭

孙懋谏诛江彬

敝衣外无长物

岁除夜,曾铣命诸将披甲行

朱纨自决

多权术的胡宗宪

任环战倭寇

战死,分也

程启充请察革滥冒军功者

明王不贵异物

邓继曾抗章遭谪

杨言抗疏折一指

人君贵明不贵察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汪应轸在泗州

戚贤焚木偶

周思兼平度断狱

“四铁御史”冯恩

番民呼曰“杨父”

主威愈震,而士气不衰

严嵩父子恶积灭身

明中叶名将功高赏薄

飙发电举的戚继光

戚继光建长城墩台

边军之冠的蓟门军容

徐阶榜三语于直庐

徐阶劝帝广听纳

世称知人的张居正

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不附权贵的马森

刘体乾言丰财之道

顾锡畴论用人

屏绝私人拉拢的沈鲤

不徇私情的于慎行

吴道南遇事讲原则

吴道南检举沈同和科考作弊

张位为起居注上疏

张居正亲家刘一儒

正直矜节操的王遴

敢于坚持原则的王遴

法者天下之公

舒化反对厂卫密察

法不可废,宁赦毋赎

李世达请进谠言消邪说

温纯不避帝威请罢矿税

耿定向无畏无私

卑侮孔、孟的李贽

王樵请全谏臣以安大臣

魏时亮请慎选知府、督学

屡忤执政的陈瓒

苟移振贫民,植福当更大

张孟男临终草遗疏

事功难立

正直廉洁的严清

陆光祖有雅量

无宅居其妻孥

孙丕扬进石于帝

孙丕扬创掣签法

布袍脱粟的海知县

不畏权贵的海瑞

意在利民的海瑞

问民疾苦的钟化民

为民毁券

木市之利

播州之役

张居正定章奏令

明代党论之始

不事权贵的汤显祖

东林风骨

李三才力陈矿税之害

明熹宗“四病”

镇守辽东的名将李成梁

李如松设计胜倭敌

总兵加称提督之始

杜松勇而无谋

无妇协力共御敌

边帅延士之风

周嘉谟惟才是任

汪应蛟治硷

欲固结人心莫如任用善类

钟羽正请禁馈遗

陈道亨居官清廉

文武双全的陈邦瞻

惟贤是宝

高攀龙视死如归

魏忠贤构陷杨涟

左光斗治水利的“三因十四议”

明神宗时的“梃击案”

纷争不止的明代“三案”

周起元之死

周顺昌的为人

吴民暴动

周顺昌被害

“五人墓”

李化龙、崔景荣拒受贿赂

邓子龙东征捐躯

徐从治智平兵乱

朱燮元在西南地区的政绩

孙承宗力阻祖大寿之变

科学家徐光启

大将不和,边事日坏

加派三饷

张献忠智取襄阳城

刘宗周上疏劾魏忠贤

刘宗周为京尹

黄道周剖析忠佞二字

叶廷秀断田归民

正直敢谏的叶廷秀

崔景荣不附魏忠贤

天下多故,择将为先

所言公,公言之

何官非爱钱之人

章正宸不因私情阿徇

郡守贤,县令无不贤

熊廷弼在辽、沈

思宗误杀袁崇焕

赵光抃直言,其父遭祸

卢象升刻烛闻鸡

“孤立行意”的范景文

不作反覆之小人

洁己爱民的施邦曜

廉洁好义的马世奇

强兵莫如行法

王汉闻己过则瞿然下拜

布衣嬴马出入亭障间

鹿太公不怕株连

第一个武榜状元

不特良将,且良吏也

正直尚义的张可大

孙祖寿赏子一杯酒

何可纲含笑而死

往松山“说降”的杨振

过高邮不见妻子

以盐豉下酒的史可法

我史督师也

他日不归,以指葬可也

不取朝鲜一钱归

曾樱不畏强御

不取贿金的王兵备

“狂生”王台辅

为政不患无才

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

陈灌为官惠民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石门先生

赵汸的《春秋》学

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太平之业可致

邵宝不信巫

邵宝不畏强权

王应电的文字学著作

潘府的居官“三本”

何瑭不拜刘瑾

内官不能干预朝政

官贪民反

王、湛之学

罗洪先学以致用

吴悌不畏权贵

王守仁的门生

王冕好学

张溥七录

易绍宗誓死抗倭

起潜拒贿

起义军进入河南

马足轻赈济灾民

庞瑜好学

起义军攻取凤阳

张献忠拒绝阮之钿的诱降

刘振之“三不”以明志

王乔栋不畏阉党

王励精救灾

王澄灾年疏财

礼臣论不应表彰愚孝

吴海闻过则改

滑寿整理研究医学文献

葛乾孙治奇病

周汉卿巧治怪胎

周汉卿神针捷效

王履的《伤寒立法考》

用相面导人行善

草泽医一药救人命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

高、文二后不徇私情

明太祖论为善

明成祖劝戒外戚

夏儒富贵不淫

诸娥卧钉板为父申冤

韩氏女扮男装转战多年

黄氏誓死不受倭辱

范氏不屈于倭寇

明宦官干预朝政自永乐间始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人出使“四夷”

兴安荐于谦抗敌

王振擅权

土木之败的罪魁

覃吉对太子的教育

宦官汪直掌西厂枉法杀人

阿丑巧谏

尚铭掌东厂

李广贪赃受贿

刘瑾得宠

刘瑾擅权

“三张”

李芳直谏获罪

税监陈奉扰民

民逐税监陈奉

临清民火烧税监马堂官署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魏忠贤权倾朝野

钱嘉徵劾魏忠贤十大罪

焦芳、刘瑾朋比为奸

赵鐩火烧焦芳府弟

刘宇行贿纳贿

张彩强夺人妾

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

魏忠贤的生祠

酷吏“陈烙铁”

严嵩父子的逢迎术

明朝亡于崇祯帝的原因

明末起义军荥阳大会

李自成襄阳称王

“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

张献忠“大西”农民政权的建立

元代以前的中朝关系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和彭湖

利玛窦来华传教

明末传教士修改中国历法

清史稿

努尔哈齐建金

迁都沈阳

皇太极即位于沈阳

兴师军纪

不准杀降掠财

围城打援

凡进言者,宜直言无讳

滥役妨农者治其罪

皇太极建清

惟务实政,政在养民

禁获良家子女卖为乐户

勤农桑以敦本计

福临嗣位,清兵入关

福临进京即帝位昭

毋蹈明臣前失

减免明末横苛

罢免圈地

满、汉通婚

确议兴利除弊之策

招民垦荒

国家纪纲,首重廉吏

苞苴请托,何由察吏

有司贪虐,督、抚察劾

生财之道,在节用爱民

当者必旌,戆者不罪

民不聊生,勿令失所

刑法公平,非徇喜怒为轻重

言官为耳目之司

兴文教,留心学问

振纲立纪,剔弊发奸

毋歧方隅,毋立门户

世祖遗言虚心反省

赃官遇赦免罪,不许复职

圣祖智去专横乱政

民间疾苦,抒见以闻

禁官奢僭

学问之道,宜无间断

民垦荒田,十年起科

互相讨论,庶有发明

一代之兴,必有博学振起文运

仓廪足而礼教兴

诵读夜分,乐此不疲

群臣见闻,入陈无隐

三征噶尔丹,平定朔漠

若因言以罪之,谁复言者

咨访民瘼,深悉艰难

巡阅治河

台湾客民愿归者听内渡

尊老,敬老

凡事必期便民

广设义学,劝令读书

声色之当戒,佞幸之宜远

事无巨细,慎之又慎

西藏地入版图

守成实同开创

世宗取位

八旗无恒产者移垦

旗、民杂处,颇苦小民

世宗改土司,设流官

著书议罪

为政以得人为要

惩言官不如广耳目

救灾抢种,爱护耕牛

新辟土疆佐中原之耕凿

乌鲁木齐屯政

编书、改书、毁书

不妨以谤为规

惜物力而尽地利

官军杀贼,多系平民

政事不便于民,谠言无隐

赈恤,冒赈;查灾,讳灾

仁宗禁鸦片烟

不面诤而后言,貌合而情暌

正人心以正风俗

宣宗初禁鸦片烟

修水利,筹积贮

广开忠谏,不避嫌怨

宣宗再禁鸦片烟

荐进廉平,锄斥贪茸

宜防三渐

捐名繁多,归公者少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设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

除捐输、抽厘、逼勒诸弊

慎选牧令,删除烦苛

察便僻侧媚者,严惩

设局、办矿、造船

穆宗禁种罂粟

天津教案

两宫皇太后又垂帘听政

军垦咸水沽稻田

直言阙失

垦荒,禁斗,慎举,整规

平反冤狱,处分错判

整顿舞弊

德宗禁种罂粟

戒玩忽,求吏治

减经费,除浮冒

清荒田,编人口,均差徭

诬叛妄杀论死

修社仓,兴社学

举人才,备海防

禁征粮浮收勒折

来天津学制造

疑狱用酷刑者斩

裁冗费,勿浮华,禁捏报

天津铸钱

开采各种矿藏

修筑各线铁路

架设各地电线

初置北洋海军提督

皇太后归政

华侨来去自由

中日战争及订《马关条约》

条陈时务

初设新建陆军

立招商轮船总公司

和辑汉、回

发愤为雄

康有为、梁启超初任事

开办粤汉、宁沪铁路

立京师大学堂

奖励新著作、新发明

改书院为兼习中、西学校

举人才

康有为办官报

设矿务铁路总局,办路矿学堂

亟图自强之策

广开通商口岸设农工商总局

设侨民学堂

杨、林、刘、谭参预新政

戊戍变法布告

设邮政

太后复垂帘,变法遭失败

悬赏严捕康、梁

义和拳起,八国联军入京

钱粮浮收中饱

诏废科举

造为革命之说

仿行宪政之议

德宗禁戒鸦片烟

试办公债

溥仪承统

宣示预备立宪

新颁行印花票税

溥仪禁鸦片烟

铸银币、镍币、铜币

立京师图书馆

京张铁路筑成

收花红者以赃论

《禁买卖人口条款》

开采矿藏

增设巡警、劝业两道

严劾贪官污吏

兴举工艺实业

义丐武训积资兴学

不滥设,不尽裁,用正人,采众议

浙江惠兴女学堂

革命党人袭击刺杀行动

四川保路运动

革命党起,新军变应

起用袁世凯应付残局

立南京政府,号中华民国

授袁世凯全权与民军商酌条件

逊位宣示

第五次历法改革

洋为中用历法推陈出新

新旧历之争

历算学人才辈出

清朝疆域

边疆设省

木兰秋狝

外国使臣觐见礼

近代教育沿革

书院育才

地方义学与社学

近代教育特点

海军将领的摇篮

北洋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初期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的系统化

倡导办学堂

严修创办劝学所

严究科场案

清代特科取士

学者重名节

清官不系贫富

重亲民官

五征君

徐致靖荐维新人士

荐举不拘流品

幕府多才

笔帖式

部员冗滥

捐纳得官

补缺花样

前功多成于满,后功多成于汉

军机处创设及任职重要

理藩院专官清代创制

都察院直言纠察

大理寺平反重辟

翰林院职掌

太医院掌考九科

总督、巡抚职掌概略

学政督学

按察使掌风纪,清吏治

知府职掌

知州职掌

知县职掌

教授、学正、教谕

骁骑营八旗都统

将军职掌

提督职掌

西藏达赖与班禅职掌

清末改组内阁

外务部的由来

海关及税务处的设置

民政部及巡警部

度支部、大清银行、造币总厂

学务大臣职掌及学部始设

兵部改设陆军部

海军部职掌及设置沿革

刑部改设法部

农工商部职掌

邮传部新设及其职掌

新设军咨府

新设弼德院

新设资政院

特置盐政院专官

军制总统

镇制,改练新军

海军舰制

新选举法

内地民众徙边

入中国国籍法

旗人困敝

清初圈地

贪污之弊

摊丁入亩,多加丁银

苏、松、太赋重

官银行

引进外资

维护中国主权

八旗之制

绿营兵

裁汰绿营

绿营挑改巡警

防军源于乡勇

北洋第一重镇

清代军械制造

修《大清律》

修订法律,兼取中西

司法改革

《四库全书》七部分藏

修《四库全书》缘起

乾隆征书

校印书籍

清末的文化振兴

开数千年未有之奇局

铁路、轮船、邮政、电线的开始

数万里外瞬息立至

淫刑众怒,国本遂摇

初筑上海铁路

中国商人自筑铁路之始

急造铁路,裕国便民

铁路实有远利

铁路造成,其利尤溥

新造铁路,自强之急务

詹天佑建京张铁路

外轮曾占内江、外海之利

李鸿章议设轮船招商局

不让洋人独擅利益与险要

轮船招商局规模粗具

轮船招商局为收回中国利权

自扩利源,出洋贸易

初设商船学校

江轮、海轮、小轮航行,货栈遍设

小轮与大轮有相辅之利

中国电报始于天津

议集商股设电线

电报为防务所必需

电报呼应灵通,瞬息可至

各省咸知电报之利

电报官督商办

电报商办议改官办

电报克音信隔绝之弊

初设电报学堂

电话初名“德律风”

总税务司兼理邮递之权

中国试办邮政之始

邮政利商、利民、利国

邮政与电局相辅

清末邮政有盈利

邦交概况

强划势力范围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

威命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理藩院辑民绥边

清疆帅之重,几埒宰辅

为君当深思得众得国之道

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垂久远者

褚英之死

李定国设计斩尼堪

杰书剿平耿精忠

图治在人

有统帅之责者应躬自教练

多尔衮下令尽除明季弊政

高宗为多尔衮昭雪

延信分兵平西藏

福全击破噶尔丹

清圣祖自述执政

成亲王永瑆善书

论多尔衮之功过

论扈伦四部

张煌言回书斥招降

张名振赤心报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圣祖遣施琅平定台湾

论抗清诸名将

额亦都骁果善战

万人敌

费英东为开创佐命第一功臣

安费扬古勇渡冰河

论五大臣

扬古利议伐明

冷格里军容严整

创制满洲文字

达海改进满文

论满文的创制

武纳格力战建功

努尔哈齐善于罗致人才

佟养性议兵农结合

希福奉使抚辑诸部

范文程定清国大计

士心得则民心得

范文程议举贤才

宁完我论取天下

宁完我斥结党营私

建言当实心为国

论清初命相之始

论皇太极收降明将

李国翰身先士卒

皇太极招降洪承畴

皇太极善用降臣

察吏乃可安民

宋权议蠲免赋税

王永吉议清兵额

评世祖亲政时的宰辅

劝皇太极勤学经史

李栖凤议赏功罚罪

论清初文馆诸臣

巴海拒俄人入侵

成性议垦田

要在力破因循

吴达论用人取材

方国栋议节约生财

李霨议守台湾

杜立德论法古爱人

冯博秉公持议

黄机议修《圣训》

圣祖擢用姝裔介

熊赐履上疏直言

李光地议取台湾

李光地扶植善类

道学不在空言

姚文然慎用刑法

敦家教,正人心,修礼制

国家根本在百姓

魏象枢见知冯溥

朱之弼议惩贪官

郝惟讷论贪官不得遽复官

任克溥论部院纠察

汤斌议修史应直书忠臣

陆陇其以德化民

张伯行居官清正

论从祀孔庙三大臣

圣祖论知轻行重

叶方霭廉谨

励杜讷论督抚大吏

韩菼与人有始终

张玉书自奉俭约

张英不务表襮

陈廷敬举贤

米思翰议撤三藩

田六善议读史

索额图议定东北中俄边界

郭琇直声震天下

王鸿绪修明史

世祖褒奖汤苦望

圣祖发奋学历算

赵廷臣善折狱

王骘谏采楠木

居官苟善,必致声誉

论为政之先务

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圣祖褒奖彭鹏

陈瑸论清官

陈鹏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施世纶摧抑豪强

康熙间廉吏接踵起

靳辅建言更筑遥堤

始议屯田

修堤防洪

靳、于治河之争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若徒自表廉洁,于事何益

巧于卸肩者

恃势贪暴,处以绞刑

任弘嘉论朋党、奢侈、讦讪之渐

大臣为诸王跪,于礼不合

《皇舆全览图》

台湾朱一贵起义

黎士经断悔婚诉讼

定案当满、汉文稿并具

棚民的由来

严究侵蚀

督抚滥调

云南“子孙丁”摊入田粮

兵饷调拨

常平仓谷存粜

桐城派

清厘钱粮

百倍于物价

《大义觉迷录》

酌定律例

金鉷屯田

收受规礼

孔毓珣治河

勘石田以上税

有损国体

年羹尧之罪

广开自首之路

令州县官遍历境内以实相报

平大、小金川

汝亦羹尧荐耶

人主之耳熟于此矣

宜以节俭为要

印子钱

科试之弊

难留本来面目

“欲劫”二字,岂可置人于死

广劝植树

钱谦益不可为书冠

百姓安则联躬安

以熟作荒

为世上不可少之人

律例犹《本草》

救赈分极贫、次贫欠妥

米贵由于积渐

劝谕凿井

与朝鲜均平交易

回籍待赈

养鱼植树,以利民用

治河之道,惟先时豫防

满洲旧俗宜亲习劳勚

钱谷厉人,十倍刑名

罢蜡礼

刑官之弊,莫大于成见

优奖诤臣直言

贪婪无餍

罚银赎罪

禁令弗行,咎在不公不明

各国商船不准滞留

革陋俗

湖北社仓

台湾林爽文起义

英使入贡

赈粮受损,请求赔偿

民死在顷刻,岂能俟报

赈册还是赈民

崇尚简朴

肠枯草木甘

不要夸以靡丽

国恤

罢举代

督抚不得举本省藩臬自代

共励清操

不因后妃之侄而宽之

受赇处斩

以旗人为屯丁

不媚权相

慎勿迎合朕意,颠倒是非

白莲教起义

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

严防外洋入侵

何谓实心

为人居心以忠厚为本

因噎废食

亏空应立时惩办

教民被迫起义

随波逐流,其咎不止溺职而已

皇上所见,乃剪彩为花

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弹章已具草矣

捐官肥已之钱,究从何出

国家之隐忧

勿染其污迹

无处不以贿为通融

勿为敛赙

公帑亏空

赌博之害

修省在实政

严禁鸦片

官逼民反

改河运为海运之初

整顿淮盐

王鼎尸谏

为海内所丛诟

守成之世治尚综核

对英宜镇以威

学者奉为山斗

壁昌建设新疆

筹江防之始

察吏莫先于自察

林则徐查禁鸦片

兵事不可中止

林则徐才识过人

令严于中土,而外货自绌

重创英敌

收其利必防其害

罢战言和始作俑者

耆英自尽

粤民非不可用

三元里抗英

裕谦先誓必死

关天培殉国

武臣死于疆场,幸也

植立崖石

专阃之臣义不返踵

爱珲签约

戴敦元博闻强识

白银流失于外洋

疆臣趋避之计工

大人之职

陶澍革除盐弊

安民必先惩蠹

左辅治理苗疆

吴邦庆长于水利

民砖筑堤

夷患之由来

议定天津条约

开发南疆

南漕改征之议

周天爵治江、治汉

广西起义旋灭旋萌

罢入城之议

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太平军势不可遏

漕粮海运

旗兵难御起义烈火

改练京兵之始

英、法联军入侵津、京

次第兴革

讲求兵学之始

制造轮船之议

李鸿章持国事

北洋海军覆丧殆尽

决策出塞

人服其老谋

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创设马尾船厂

建郑成功祠

铁路之利

引淡涤碱

稳定朝鲜政局

民气不伸酿成巨患

军旅大事患在信任不专

仓库何至亏空盈千累万

加收厘捐

敢谏之名动朝野

相不厌旧,将不厌新

台湾形势雄胜

改行钞引

赫德阴鸷专利

张之洞喜言事

阴立图强

国势相竞而益强

戴鸿慈奏定立宪之议

学所以厉行也

进士习法政之始

定武军

书通

开设法律学堂

从古阉宦巧于逢迎

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

崇厚卖国

曾纪泽使俄更约

薛福成任使事数年之功

安得海伏法

刘秉璋躬履镇海

乌石山教案

台民渐喁喁望治

仿古法治渠

祥瑞之说盛世不言

建设新疆

龂龂于界约

陆元鼎办交涉

漠河采金

迭败日军

收回领土

增祺治边

垦放蒙边

遍掘地营

冯子材抗法斗争

击毙孤拔

论中法之战

邓世昌殉国

刘步蟾战死

威海溃败

反对割让台湾

黑旗军抗法屡建战功

刘永福死守台湾

谭嗣同慷慨就义

唐才常死难

林旭死难

康广仁死难

戊戍六君子

义和拳

聂士成死守天津

徐锡麟刺杀恩铭

端方议改立宪之始

东南互保

劳乃宣撰《合声简字谱》

张勋复辟

康有为极陈维新变法

创办汉阳兵工厂

吴三桂乞师

三藩

金田起义

诸王内讧造成恶果

论洪秀全

万民留葬清知县

知县忧卒而鬻书以殓

张瑾刚直不阿

以解官请赈饥民

为政在诚心爱民

官可弃,杀人媚人不为

百姓泣留父母官

县官甘为民佣

御敌报国甘受夺职

河官抢险挺身殉职

不以惜官陷无辜

坚刚耐苦任县令

不畏豪强决大狱

黄宗羲怒锥阉孽

穷经续史以经世

贞节义士王夫之

李颙饥寒不受馈赠

李柏忍饥苦读

能稼穑则可立廉耻

家贫绝炊不忘躬行

冒雪履冰数百里访学

王源孜孜求学

反程、朱理学的颜、李之学

品行高洁堪为楷模

顾炎武一刻不离书

顾炎武论宋、明理学之弊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顾炎武治经世之学

阎若璩证《古文尚书》之伪

考据学大家惠栋

年逾古稀奋学不辍

全祖望学识博大精深

汉学大师钱上昕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

乾嘉学派的泰斗戴震

段玉裁论文字学

邵晋涵重辑《五代史》

俞樾议刻《二十四史》

孙诒让论古经文衍误

风流名士侯方域

变法与富国论

含辛茹苦成存世之作

朱彝尊修史持论公允

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

潘来论撰史要义

万斯同论治史之道

钱名世润色《明史》

满族才士性德

戴名世愤世嫉俗

《南山集》引发文字大狱

史学名家赵翼

章学诚贯通古今学术

贫贱不交富贵

张澍著述繁博

徐松致力西北历史地理研究

包世臣胸怀治国韬略

傲笑群丑,义斥贵吏

魏源与近代巨著《海国图治》

何绍基考订名著

冯桂芬于书无所不窥

论甲午战败原因

近代翻译家林纾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辜汤生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

孙文川揭露李泰国阴谋

韦逢甲战死乍浦

北塘之役

马江之役

高升号遇难前后

林永升殉国

宋春华城亡与亡

王国维撰《观堂集林》

澄衷学堂

杨斯盛办学

武训兴学

方以智撰《物理小识》

朱舜水东渡日本

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

傅山论书画

谈迁撰《国榷》

工业为强国之本

吴有性撰《瘟疫论》

戴天章撰《伤寒》诸书

叶天士妙手回春

吴中三家

吴谦纂《医宗金鉴》

二石

八大山人

金陵八家

高其佩指画

宫廷画师

郎世宁

六分半书

内家拳法

四平枪

曹一拳

梁九

江西景德镇的郎窑、年窑、唐窑

连珠铳

黄鹄号木质轮船

清代的天文历算

王锡阐学贯中西

梅文鼎删定《明史、历志》

梅文鼎巧制天文仪器

明安图推算圆周率

李善兰译殴几里几何

蒙古、客民释怨

九白之贡

内地江岸禁烟

合资开矿

前后藏分治

西藏通好之始

藏民抗英誓词

班禅封号

苏禄王善后

浩罕内附